华东理工大学首届“励志计划”的农家子弟交出亮丽答卷 《青年报》整版: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7月5日,《青年报》用整版篇幅,以“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题,深度报道了我校首届“励志计划”学生从农家子弟到优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故事。
四年前,刚入读华东理工大学的田恒写下了自己的目标:不挂科、英语要过四级、回家。四年后,田恒不但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还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田恒式”的农家子弟那一届一共42名,从入学伊始的普遍“基础差且没信心”,到今年毕业之际大家非但没有掉队,还纷纷交出漂亮的毕业答卷:12人继续深造,20人直接工作,2人参与西部支教,1人参加“西部计划”,2人参军入伍归来……这批“励志计划”首批学子是如何完成“逆袭”的,记者走进学校予以揭秘。
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秘诀1
未离开过教室前三排的“学霸区”
“跟其他同学比,基础差,没信心。”田恒回首入学之初自己的奋斗目标。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的入学方式有些不同——2014年,受益于华理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实施的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的“励志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学校为促进入学机会公平、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学子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开辟了专属通道。那年,有42名勤奋好学的农村理科学生通过笔试和面试,在高考成绩达到当地理工类一本线后,被华理正式录取。田恒即为其中之一。
从“希望不挂科”到专业第一,田恒的学习秘诀其实很简单——除了勤奋,真的没有捷径了。说完这句话,田恒腼腆地笑了。
田恒就读的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刚入大学时,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都有些听不懂。他告诉自己,一定要跟上大家、不掉队。听不懂就课前预习梳理难点,课堂上认真记笔记、抓重点,课后复习巩固。就这样,田恒完成了从“不会学”到“会学习”的转变,信心一步步树立起来,成绩也一路飙升:从听不懂,到专业第八,专业第三,再到稳坐专业第一。
田恒的勤奋,更多地体现在自律和专注:大学四年,从未缺过一堂课;为了集中精力听清老师的授课内容,从未离开过教室前三排的“学霸区”;每天坚持课外学习两个小时以上,周末更长达五六个小时;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为了保证充足的精力,甚至养成了在吵闹环境中入睡的习惯……
“就是践行了华理‘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校训精神。”虽然被保送到上海交通大学硕博连读,田恒并不觉得自己是“学霸”,反而对未来多了一份敬畏之心:“做科研是很磨人的过程,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但我会慢慢找方法。”
像田恒一样,华理“励志计划”的首届毕业生都相信奋斗的力量:大学四年中,共有82次人次获得优秀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在继续深造的学生中,7人以优异的成绩保研,5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研成功;就业的学生中,1人被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秘诀2
勤工俭学自强 成立俱乐部更自立
靳惠宇来自河南南阳,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担任过2014级“励志明德班”班长。在靳惠宇的奋斗目标里,有一条是“独立完成四年费用的积攒”。四年过去,他很开心自己完成了这个目标。
“励志计划”学子都来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压力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道拦路虎。为了免除家庭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华理优先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入校即上岗”。据华东理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崔姗姗介绍,首届“励志计划”学子中,有31人参加了勤工助学,靳惠宇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学费是用助学贷款,生活费全部由我自理。”靳惠宇算了一笔账,通过勤工助学和暑期兼职,他大约挣下了4.2万元工资,加上助学金、奖学金,大学四年,没有花家里的一分钱。
除了靳惠宇,很多同学都选择将勤工助学“进行到底”:方宏龙只在大一开学时从家里拿过一万块钱;杭天琳连续三年被评为华理勤工助学实业集团的“优秀员工”;张欢欢现在还担任着徐汇校区报亭的经理……
如果说勤工助学使“励志计划”学子迈出自强第一步,“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的成立则使他们更加自立。
2015年,华理与企业合作成立了“上海医药雏雁励志明德俱乐部”,希望搭建平台,将“励志计划”学生聚在一起,凝结成一股力量。靳惠宇、方宏龙等都是首批建设者,在筹建俱乐部的八个月里,他们熬过通宵,有过失落和困惑,但最终团队一起完成了俱乐部章程、活动方案的制定,以及会徽、会旗和会员成长记录手册的设计。
俱乐部成立后,靳惠宇担任俱乐部第一届理事长、方宏龙担任副理事长、杭天琳任秘书处部长,负责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会、礼仪培训、志愿义工服务、校企共建等活动。现在,方宏龙则成为了俱乐部的“指导老师”,手把手地向学弟学妹们传授经验。
秘诀3
感受温暖,也将光和热带给更多的人
从山里来,到山里去,将自己得到的爱,分享给更多的孩子。于是,今年7月,方宏龙将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云南寻甸支教一年。
“在华理,得到的关爱太多了!”方宏龙开始一一细数起来:“励志计划”笔试和面试,是华理的校长亲自带队“送考上门”;入学报到时,是学校提供的免费机票;提前入学集训,学业帮扶,提供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机会……
来自陕西延安的方宏龙,就读药物制剂专业,初入大学时他也曾无措和迷惘:陕西省的英语高考不考听力,但在华理,大学一开学就要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英语测试;参加勤工助学和社团活动,却因为很少接触过办公自动化软件而无从下手。其实,不只方宏龙,这也是大部分“励志计划”学生的“痛点”。
“不让一名学生掉队!”学校的学业帮扶,给他们带来了信心:提前一周入学,参加重点强化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培训的学习辅导班;大学英语党支部“结对”帮扶,根据每个人特点,在听力训练、发音语调、语感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系列的帮扶,不但缓解了方宏龙他们的困扰,4名学生还辅修了第二专业并获得学位,其中,3人辅修英语专业、1人辅修计算机专业。
感受温暖,也将光和热带给更多的人。“励志计划”学子将爱心播洒: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龙舟赛场上,有他们志愿服务的身影;华理“小蜜蜂义工队”活动里,有他们整理废旧书籍、回收废旧衣物的辛劳;华理“爱心宿舍”活动,有他们为校园环保与绿色付出的努力;“无偿献血”倡议一发出,他们又毫不犹豫地撸起袖子……据崔姗姗介绍,“励志计划”学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是100℅。
“我的‘西部计划’面试过了,现在在等体检通知。”6月25日,杭天琳开心地告诉记者。这一刻,她已期待很久。
杭天琳来自云南寻甸县,是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女大学生。四年前,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改变家乡状况,尽力让它进步、繁荣。
为了实现目标,杭天琳四年来一直关注时政,并利用暑假到徐汇区政府部门挂职学习;尽管具备工程管理和计算机双专业的竞争力,却一直与《行政能力测试》和《申论》“纠缠不休”。
然而,运气却似乎一而再地与杭天琳开玩笑,她的公务员考试之路并不顺畅。虽然有些气馁,但她不放弃努力。终于,“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如果被录用,也许不会分到寻甸,但能回到云南,就让我非常开心了!”杭天琳说。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华东理工大学的舞台上,“励志计划”学子实现了自我、完成了蜕变。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今年的毕业典礼之后,首届“励志计划”学子的人生也由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背景]
2014年,华东理工大学面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推出“励志计划”,自主选拔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的农村理科学生。至今,“励志计划”已惠及253名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安徽、河南、河北、陕西等省份的农村学子。
华东理工大学将“励志计划”学生组成“励志明德班”,鼓励他们争做“勤奋求实、励志明德”的华理人。在培养模式上,通过资助前移、慰问到家,点燃“励志明德班”求学梦想。在得到“励志计划”录取学生名单后,安排教师逐个与学生电话联系,传递学校关怀,重点说明新生报到时“绿色通道”和“励志计划”学生集训事宜;并通过寄送《资助宣传手册》和《给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及家长全面了解华东理工大学各项政策。考虑到“励志计划”录取学生地处偏远,家庭经济困难,华东理工大学专项资金给予路费补贴;学校派相关老师带队前往安徽、河南、云南、河北、四川等地家访,了解学生情况和家庭经济情况。学生进校后,则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同时,开展主题教育、校企联动,助力“励志明德班”顺利起航。
原文来源: 青年报 | 发表时间:2018-07-05 | 作者:刘昕璐
原文链接: 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html/2018-07/05/content_6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