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日本汉籍善本特展落幕

09.11.2015  23:09

  千余年前大批遣唐使历尽鲸波之险来到中国,开辟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书籍之路”,对于精神文明的交流影响较为深钜。由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中国古书的扶桑故事——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日本汉籍善本特展”10月20日在胡晓明馆长的致辞声中拉开序幕。这批日本汉籍善本的亮相,揭开了和刻本的神秘面纱,让大家可以近距离地去欣赏和研究“书籍之路”带来的文化硕果。中国古代文献在日本经过传抄、刊印而流布扶桑,与日本本土化的元素相融共生。


五山版的《大川和尚语录》书影


  华师大图书馆目前藏有各类和刻本一千多种,此次展览主要展出的是五山版、古活字版和江户时期的和刻本。其中最早的为五山版的《大川和尚语录》,日本川濑一马在他《五山版研究》一书中定该书版本年代“不晚于南北朝(按,1336——1392)早期,或许可以追溯到镰仓末期”。这部语录首篇《大川和尚住庆元府妙胜禅院语录》深得中国宋刻浙本神韵,弥足珍贵。此外伏见版《标题句解孔子家语》,十八卷本《新刊鹤林玉露》,鳌头本《魁本大字诸儒笺解古文真宝后集》,可连读的朱墨套印本《孝经参释》等也是各领风骚,在融入了日本传统文化因子之后衍生出新的文化形式,使中华文化典籍历久弥新。

  甚至一些在几尽散佚之书,也在文化的回流中失而复得。比如此次展览中的《古文真宝》、《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等,在彼岸大放异彩,乃至被当作教科书使用。现如今又回流归来,令人耳目一新。“书籍之路”以佚书回归的形式,酝酿出汉文书籍新的神髓。

  展览开幕当天,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特召开了“中国古书的扶桑故事——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日本汉籍善本特展暨系列研讨会之一”,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胡晓明馆长主持,并邀请了国内十余位业界专家参与学术讨论。

展览现场


  上海图书馆陈先行研究员对于图书馆的建设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扎实古籍藏书建设和整理编目工作;二是突出藏书特色,提升馆员学术水平,打造研究型图书馆,在和刻本方面可以打造成一个研究基地;三是敏锐的学术眼光对文献的影响力,中国对和刻本的关注逐渐在带动日本对和刻本的重视和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和刻本的价值。

  复旦大学古籍所陈正宏教授对所展日本汉籍善本做了一个简要介绍:一是五山版,他认为展出的五山版《大川和尚语录》是以宋浙本为底本,较为罕见。二是古活字版,尤其是古活字版中的伏见版尤为珍贵。另外关于日本古活字版的源流研究也是一大学术论点。三是《古文真宝》系列书籍的介绍,他指出《古文真宝》在中国宋代以后几乎消失,但在日本、朝鲜流传较多,关于古文真宝可以做一个系列的研究。

  北京大学中文系潘建国教授主要介绍了北大和中山大学收藏、展览和出版和刻本的一些情况,并指出将关注点从日本所藏的中国宋刻本、元刻本转移到融合中日特色的五山版、古活字本上,是文化传承一个新的热点。在整理和研究中,如能有效利用和调动学者资源撰写学术提要,将会大大提高整理出版研究的质量。

  我校中文系彭国忠教授对图书馆后续发展方面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除了和刻本,还可关注韩国的朝鲜本,在韩国的一些图书馆内也藏有古文真宝系列的汉籍。朝鲜本也是研究汉籍的一个新方向。二是充分利用学者资源,通过办展览,开研讨会等形式扩大域外汉籍的宣传力度,可联合和刻本、朝鲜本办一个大型的域外汉籍展览。三是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有关和刻本的系列讲座,推动汉籍善本的普及。

  另外还有数位专家发表了自己对和刻本的见解,对此次展览所做的图录表示了充分的肯定,指出此次展览不是单纯的展示和刻本,而是深入地对其进行一个学术研究,对于所展汉籍文本的异同,版本的源流都写了详细的提要。

图书馆召开“中国古书的扶桑故事——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日本汉籍善本特展暨系列研讨会之一


  在听取与会人员发言后,胡晓明馆长做了以下几点总结:一,《古文真宝》从日本的回流归来,让我们能进一步认识中国原有的思想观念,体会文学典籍的重要内涵。二,着力建设自己的藏书特色。三,要推动中华文化血脉的流动,让躺在博物馆、图书馆的古籍活起来,因为它们比较小众,需要多加普及,做到资源共享。

  此次展览,很好地促进了知识界对域外汉籍的充分利用与文化认知。原是我国向日本文化输出的古籍善本,在历经了千年时光的打磨后,又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虽然经过日本文化的浸润,但始终流传着中华文明古老的文化因子,向我们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文字| 朱亚芳   来源| 图书馆古籍部   编辑| 新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