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媒评选出“2014十大欧洲华人新闻” 有喜也有忧

26.12.2014  16:24

  据法国欧洲时报网报道,2014年,对于欧洲华人而言,是有喜也有忧的一年。喜的是,中欧交往愈趋紧密,中国官方慰侨活动不间断,中法建交50周年的“金婚盛典”持续一年,中国领导人频频访欧……在这些中欧大事件中,华人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促使欧洲各国对华签证政策“一松再松”,华人来欧旅游、留学更加便利,当地华人在主流社会中的声音也更加响亮。但与此同时,辱华事件依然时而上演,华人旅行团接连遭抢……这些负面消息也在为我们不断敲响警钟。

  欧洲时报特此按时间顺序评选出“2014十大欧洲华人新闻”,和您一起回首下刚刚走过的这一年。

  1、慰侨活动遍地开花,点个“

  回首2014这一年,“慰侨”活动在欧遍地开花,巴黎、马赛、伦敦、柏林、斯德哥尔摩等地频繁掀起来自中国的“文化旋风”,温暖着海外华人。

  今年伊始,由中国国侨办主办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活动连续第5年走进欧洲,给巴黎、伦敦等地的华侨华人带去了“春天的问候”,受到热烈欢迎和赞许,侨胞们观看后直呼“意犹未尽”。此次巴黎首演还成功“触电”,首次以电视的形式进行录制和播出,无论是形式、题材,亦或是形态上均有所创新,堪称一场高规格、高规模、高品质的华人盛典,让不能亲临现场的侨胞们也可以通过电视等媒介收看,收获好评如潮。

  紧接着,“中华文化大乐园--优秀才艺学生交流团”、“文化中国”艺术团、“亲情中华”等活动也接连登陆,成为欧洲华人生活圈中一道“美味”的视觉盛宴。

  与此同时,在中国举办的“水立方”杯华人歌唱大赛、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等活动中,欧洲华人也屡获殊荣,在故乡的土地上绽放出自己的光彩,用自己的行动架起中欧沟通的民间桥梁。

  2、签证又松了,欧洲喊中国人来旅游、留学

  2014年,中国人海外旅游、留学日趋频繁,欧洲更是成为主要目的地之一。因此,当欧洲领导人频繁访华,对华签证政策松绑也就毫不意外地成为了他们随行“大礼包”中的重要一项。

  为了吸引中国游客,欧洲各国甚至有“签证与时间赛跑”之势:1月27日起,中国公民办理来法国签证时间不超过48小时;6月,意大利总理伦齐宣布,来意签证申请时间缩短为36小时;8月起,频繁访英的访客,签证可申请24小时内处理完毕;10月,来德短期签证审发时间缩短为48小时;11月,荷兰签证受理时间缩至48小时。

  而在留学方面,今年中国海外留学生总数量或将超过50万人,并且仍将保持增长趋势。面对如此庞大的留学市场,欧洲多国使出“浑身解数”吸引中国生。法国表示,申请该国高校不需高考成绩,力争8万中国生,并专为中国留学生开设博士课题;德国全面取消学费,延长工作居留;意大利提出,毕业后一年内找到工作即可居留。

  无论是旅游,还是留学,这两方面的民间往来,都成为促进中欧交流的最实惠、最有利的举措,能够加大中欧在文化、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相互理解、交流与借鉴。对接待国来说,游客和留学生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他们的消费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并成为中欧间“有影响力的外交官”。

  3、中法迎来建交50年,华人来见证

  中法建交50年来,旅法华侨华人作为中法关系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始终发挥民间大使的独特作用,为推进中法各领域交流做出了不懈努力。今年是中法建交50年,华侨华人们更是为祖(籍)国献上了丰富多彩的大礼。

  在今年的爱丽舍宫农历新年招待会上,法国总统奥朗德特别强调了中法建交50周年对中法两国的重要意义,并对受邀的旅法华侨华人表示,希望他们成为中国投资法国的桥梁。华侨华人对中法关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014年1月27日,巴黎大皇宫举办了“中国之夜”活动,这是法国官方庆祝活动的正式开幕典礼。这场活动共邀请了包括旅法侨界在内的10万名中法各界精英参加。

  9月18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的框架下,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法国外交部长法比尤斯在法国外交部共同主持了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启动仪式暨首次会议,广大旅法侨胞热烈支持,积极响应。

  11月6日,第四届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层论坛在斯特拉斯堡市隆重召开,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说,两国领导人和政府都高度重视中法地方合作,中法地方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大侨胞也积极参与其中。

  1月31日,巴黎华人社团在十三区政府隆重举办了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暨春节团拜会,广大侨胞参加了此次盛会。中国驻法大使翟隽在致辞中肯定了侨胞的积极贡献。

  作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之一的巴黎艺术博览会3月30日在巴黎大皇宫开幕,中国应邀担任博览会的主宾国。来自北京、上海和香港的10家画廊带来了中国不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此外,已故知名旅法画家赵无极、朱德群的作品也通过两家法国画廊展出。

  4、“习李,你好”,华人热议欧洲劲刮“中国风

  从今年3月以来,中国领导人频频访欧,外界称中欧进入“再蜜月期”,这为欧洲华人和华商带来无限机遇,引发热议。

  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就任后的首次欧洲之行,先后走访荷、法、德、比四国,11天访程,90场议程;随后,中国总理李克强于6月16日至21日对英国和希腊进行正式访问;10月,他再赴欧洲,对德国,俄罗斯以及意大利进行访问;就在12月,中国领导人本年度外访“收官之作”中,李克强到访中东欧国家--塞尔维亚。领导人间的多次接触与互动,促进了中欧间双边和多边关系的发展,中国和欧洲进入了全新的合作阶段,为欧洲华人和华商带来无限机遇,并鼓舞了华人士气。

  对此,华商们纷纷表示,在欧洲掀起一股“中国风”,为中欧关系注入强劲动力,双方签署了包括金融、交通、食品、能源、新兴行业、文化合作等多个方面合作协议。中资企业代表还指出,领导会面谈的不仅是简单买卖,更是深入合作,尤其是经贸合作亮点多。华侨华人代表认为,领导人访欧,除了会见欧洲政要,还与部分华侨华人代表见面,一方面显示了欧中关系的发展华侨华人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体现了华侨华人对促进欧中友谊的重要性。

  5、学、商优则仕,华人参政再上台阶

  这一年来,欧洲华人在政坛开创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纪录,可谓高潮迭起,亮点不断。

  2014年4月13日,法国市镇选举最后一轮,巴黎市议员陈文雄被推选为13区副区长,华人律师王立杰被选为19区副区长,施伟明成为20区副区长。

  3月16日,谢盛友高票当选德国班贝格市议员;王伟华今年当选为Schwetzingen市最年轻的议员;旅德华人顾裕华2010年11月就历史性当选法兰克福外国人参事会议员。

  有预测称,2015年,英国汉普郡Havant选区保守党成员Alan Mak有望成为该国首位华人国会议员。

  欧洲华人参政喜报频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今年英国地方议会选举中,9名参选华人全军覆没,且获得的选票大多与当选者相距甚远。2014年5月,代表北爱尔兰联盟党的华人议员卢曼华因遭受种族性质的辱骂决定不再从政。

  不可否认,近年来,海外华人参政热情高涨了许多,“只顾个人事业,不问所在国兴衰”的形象逐渐改变;“融入主流社会,表达华裔声音”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然而,目前华人政要的数量仍然远未形成足够为华人代言的力量,语言障碍、选民意识、群众基础、内部团结、歧视偏见等发展中的“瓶颈”,仍有待进一步突破。此外,各国政治本身存在的差异也可能成为华人政治家踏入政界的挡路石。

  因此,要想在当地赢得话语权并为主流社会所重视,一方面,华人政治家需不断克服“瓶颈”;另一方面,华人群体也应高调参政议政,除了关心涉及华人利益的话题外,还应更多关注主流社会议题,善用手中选票表达立场。

  ☆华人参政群体为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表现可圈可点,欧时网在本次评选中,特此颁发“2014年度华人”奖项。

  6、钱包又不见了,中国旅行团在欧接连遭抢

  4月20日晚,一个23人的中国旅行团在巴黎遭遇多名歹徒抢劫,护照、财务被洗劫一空。5月28日,另一个48名中国游客的旅行团在巴黎街头被蒙面歹徒拦截,5名游客遭殴打,2人受伤。除了华人旅行团,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的华人商店也频频成为强盗的目标。

  针对海外华人安全屡亮“红灯”的现状,中国外交部于9月2日开通“12308”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热线;欧洲各国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法国曾一度计划邀请会讲法语的中国警察在巴黎旅游区与法国同行一起执行任务,最终以“中文报警热线”替代,并增加旅游区的法国警力;西班牙马德里警方为中国人在警察局报案时提供翻译协助服务;其他部分城市警察局也举行了中文安全信息介绍会;在意大利,为扩大领事保护与服务宣传力度,增强中国公民安全防范意识,意大利领事保护与服务微信公众号“意旅阳光”7月29日正式上线。

  追根溯源,首先,华人安全受到威胁与欧洲经济及社会结构的大环境有关。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洲经济阴霾难消,加上大量涌入的移民可在申根国家间自由流动,这些都为欧洲安全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其次,海外华人安全意识和报警意识较差,这与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处世哲学有关。有些华人为了获取所在国民众的认可和接受,作为外来者往往在纠纷和侵犯面前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然,一部分华侨华人在海外大手笔购车置业的“露富”行为,容易让当地民众心生妒忌,也容易被犯罪分子觊觎。

  华人身在异国他乡不仅需要注重“小我”,也需关注“大我”。只有整个华人社会享有安定团结,每一位华人才能在海外安居乐业。

  7、抹黑何时休?西班牙一年发生三次辱华事件

  从今年4月以来,先是西班牙女主持人污蔑华人吃人肉;5月15日,西班牙节目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10月16日,西班牙电视节目涉嫌辱华,称中国人看起来都一样丑。

  西班牙为何接二连三地发生辱华事件?一是,华人群体和西班牙人群体确实存在一些摩擦,这些摩擦是因为西班牙人不理解中国文化而对华人产生误解。西班牙媒体对华人这种持续的歧视与偏见,也是社会上一些群体对华人印象和态度的缩影。二来,西班牙华人经济腾飞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副作用,黑工、偷漏税、现金交易始终都是华人经济的结症,每次西班牙政府进行大规模检查,总有一批华人企业落马。这也是为什么西班牙社会对包括中餐馆在内的华人企业格外关注的原因。

  其实,西班牙“帝王行动”和本国经济危机或多或少损害了华人的形象,另外,西班牙媒体对于来自华人群体的信息处理也并不总是公正的。西班牙华人的形象问题,实际上也是个经济问题。维护华人群体的良好形象,单单靠游行和呼吁收效甚微,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身,还要将部分利益忍痛割爱回馈社会,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

  8、一战百年,14万华工重回欧洲视野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有关的纪念活动在世界各地举行。在法国、比利时等地,一系列有中国人参与的民间和官方纪念活动也在展开,而他们纪念的主角是百年前来欧的14万华工。7月,中国前外长李肇星作为中国政府代表来法参加了一战百年纪念活动,并在诺莱特华工幕凭吊了安葬在此的884名一战华工。此后,被称为“中国女婿”的英国贝茨勋爵也在8月发起徒步慈善行,于8月16日来到诺莱特。在被遗忘了一个世纪后,华工终于逐渐重新出现在关于一战的集体记忆中。

  全面回望历史的系列活动无法不提及作为事实存在的一战华工,中国国力的增强、中欧关系的日益密切,也让越来越多的欧洲学者对中国此前的作为感兴趣,而华工资料和档案较为充足也为研究提供了便利。同时,欧洲华社融入主流群体,华人政商界逐渐崭露头角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法国一些华工纪念或研讨会等也借助了今年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的“东风”。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战华工仍然没有得到与之相称的对待。今年对华工的纪念主要集中在法国,而当年曾有9.6万华工奋战前后方的英国,至今仍缺少官方的纪念活动,全英4.3万个一战纪念碑更无一处提及在英华工的贡献。

  对一战华工的再发现仍然任重道远,需坚持下去。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在一战中的作用及中欧互相尊重,也是让华工后代认识先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9、有钱任性,华人买遍欧洲楼市

  10月2日,中国绿地集团在伦敦的首个楼盘项目兰姆公馆开盘发售期房,不到两周时间销售近100套,销售金额达5亿元人民币。10月23日傍晚,中国万达集团海外首个房地产项目“伦敦一号”项目开盘发售期房,当天晚上预留给英国市场的起价79.5万英镑到100万英镑的一居室公寓被预订一空。不仅中国的大牌房企及投资机构正在加紧布局伦敦,就连海外华人也正在抢购伦敦房产。据统计, 1至10月份,中国海外投资总额为819亿美元,比之于2013年同期增长了17.8%。

  作为传统的教育强国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伦敦楼市的逆势走俏除受益于海外置业的兴起之外,更得益于其自身的优势:政局和经济相对稳定,房产投资保值能力强,优势的教育资源,同时房价远比中国国内便宜。2014年新一轮的期房投资中,华人身影随处可见,华人在英国购置房产的原因多种多样,一般而言,房产购置多用于子女留学、投资赚钱、普通居住以及养老等等,其中供子女居住的占很大一部分。英国本地的房地产开发商也纷纷瞄准中国投资者,密集地到中国各地推销英国的期房项目,全力吸引海量的中国投资客户。

  其实除了伦敦,自从欧洲多国推出“黄金签证”政策以来,华人在西班牙、葡萄牙多地掀起了买房置业热潮,法国、意大利等多国都有不乏华人买房者的身影。当前,华人欧洲买房移民热情可谓“根本停不下来”的节奏。

  10、孔院10周年,学堂覆盖全欧盟

  由中国北京教育学院与塞浦路斯大学合办的塞大孔子学院于今年10月27日揭牌,此前塞浦路斯是唯一一个没有孔院的欧盟国家,因此当天的揭牌仪式标志着孔院已走进所有欧盟成员国。

  2014年恰逢孔子学院创立10周年。目前,全球已建立471所孔子学院和730个孔子课堂,欧洲占比最大,孔子学院在欧洲38个国家已先后成立了158所,另外,178个孔子课堂也遍布于欧洲22个国家。其中,属英国、俄罗斯、法国、德国以及意大利数量最多。

  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不仅是中国文化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同时也在为千千万万的海外华人、华裔创造了学习母语(汉语)的优良教育环境,特别是让广大华裔青少年有机会传承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

  当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周晓霞老师第一个到意大利都灵筹办孔子学院,一切从无到有;复旦大学的王宏图教授是德国柏林孔子学院的首任中方院长,同样课程是从无到有,平地上建楼……正是这些华文教师的辛勤工作,推动着孔子学院的汉语教育发展,现今,欧洲学中文的孩子们大多能说一口流利汉语。

  英国文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马丁、德国歌德学院主席雷曼称赞孔子学院,仅用短短几年时间,就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如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堪称世界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