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足迹
第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2000-2002年)
建立了“环保三年行 动计划”的基本框架,提出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工作原则,明确全市每年的环保投入占GDP3%以上。
本轮计划重点解决河道黑臭、锅炉冒黑烟等面上的、感观上的环境污染问题,涉及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物处置、绿化建设、重点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等五大领域,共110个项目,总投入约340亿元。
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2003-2005年)
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形成“责任明确、协调一致、有序高效、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建立了目标责任、多层次协调、考核评估等工作机制,成为地方环境保护领导和管理体制的一个创举; 提出了环保工作必须坚持“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城市布局的优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的指导思想和“三重三评”(重治本、重机制、重实效,社会评价、市民评判、数据评定)的工作原则。
本轮计划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治本”原则,重点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第一轮五个领域的基础上,增加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共289个项目,总投入约660亿元。
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2006-2008年)
提出“加快还清环境污染历史欠帐,大力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工作主线和“三个并举”的工作原则,即: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举,更加突出源头预防;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完善并举,更加注重机制创新;中心城区与郊区并举,把郊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本轮计划突出“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原则,除继续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外,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和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增加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农村环境保护、世博园区和崇明岛生态建设等内 容,共256个项目,总投入约700亿元。
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2009-2011年)
提出了“以人为本、治本为先、城乡一体、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把完成污染减排指标和世博环境保障作为中心任务,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本轮计划进一步强调要优先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加强污染源头控制,更加注重郊区污染整治和生态建设,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专项,将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专项拓展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和噪声污染控制专项,共260个项目,总投入约700亿元。
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
(2012-2014年)
提出了坚持生态文明引领和以环境保护优化发展理念,把环境保护作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并且明确“四个转变”的要求,更加注重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更加注重解决市民关心的环境问题,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结构优化,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和创新管理。
此外,针对复杂的区域型、复合型环境问题提出坚持“四个协同”,即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提高污染防治成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区域多方协作,实现污染联防联控;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环保工作合力。
本轮计划涉及七大领域268个项目,聚焦污染减排、环境风险防控、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强化污染联防联控和协同控制,总投入约700多亿元。
( 引自解放日报2015年3月19日专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