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十三五开门红 启百十年新征程

16.01.2017  20:02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上理工的百十校庆年。这一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主动对接国家、上海市重大战略机遇,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捷报频传,精彩纷呈,并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以及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当中同时跻身百强,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

 

取十三五开门红 启百十年新征程(王博 摄)


   这一年,学校敢为人先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学校围绕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激励、完善内控机制、人才特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具特色、有成效、可推广的改革探索。学校探索股权激励机制改革,“先投后奖”新政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太赫兹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成为全国首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税收优惠案例,并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奖”;总会计师制度加强了财务风险管理,强化了内部控制,推进学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和内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学校管理效能,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首先在部分高峰高原学科、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国际联合实验室等领域设立“人才特区”,集聚了一批一流人才,提高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助推一流学科建设。
   这一年,学校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学校进一步完善精品本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国内率先实施以能力达成为导向、贯穿大学四年的创新创业大作业必修学分,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彰显;全校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合计 541项,比去年增加132项,其中全国一等奖 42项,二等奖 86项,上海一等奖及区域奖 78项,为历史最好成绩;学校获批“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示范校(重点培育)”,并作为全国 4所高校代表之一受邀在教育部召开的“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做专题发言;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深层次变革,评估认证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当中 2个专业顺利通过专家进校检查,9个正式启动,2个已经成功受理。另外,学校12个专业的国际认证持续推进,14个专业的自主评估也顺利完成,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规范教学过程、严格质量监控,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为做强“精品本科”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年,学校抢抓机遇、创新引领,科研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2016年,学校科研经费当中纵向科研到款经费达到 1.335亿元,连续 4年突破亿元大关,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6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 12项,均为历史最好成绩;学校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并获得了国家级重大军工项目,军工资质体系建立更加完善;学校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新获批 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全校高水平论文 2016年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ESI热点论文 6篇,ESI高被引论文 42篇;工程学学科目前稳居在 ESI全球前1%学科阵营,并且排名迅速攀升,另外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冲刺学校第二个 ESI全球前 1%学科的快速通道;学校通过世界权威机构 QS的“QS之星”四星级评估,其中“创新能力”等五个单项获世界一流最高等级五星荣誉。
   这一年,学校贯彻“人才强校”主战略,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学校以“分类评价”为指导,开展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学术擂台赛”、“教学擂台赛”、“工程擂台赛”等多渠道考核晋升机制,探索多维度评价体系,鼓励不同学科、不同特长的教师都能脱颖而出,分类评价制度改革获得《文汇报》等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并作为教育部“分类评价”政策实施经验总结上报;学校全年共引进省部级以上人才 15人次,现全校“沪江领军人才”达 105人次,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6年学校入选各类人才项目 12人次,其中艾连中教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实现了学校国家级人才项目申请零的突破;学校出台实施“思学”、“志远”两大计划,30名青年教师受益,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力量。
   这一年,学校聚焦世界前沿、区域及行业需求,办学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校与上海电气、航天八院、青岛双星等大型国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起点的创新合作,极大拓展了我校的创新广度;学校启动未来光学、智能制造、医疗与康复器械三个国际实验室筹建工作,以一流国际实验室集群建设带动一流大学建设;学校围绕在太赫兹、智能制造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科研优势,积极布局三大新兴产业,在上理工周边地带形成产业集聚,目前学校与沈阳机床集团已经启动共建 i5智能机床联合实验室,领衔申报的“太赫兹产业创新功能型平台”也在顺利推进,“环上理工产业带”建设快速推动,初具雏形;2016年学校共与 135所境外高等院校签署了各类合作协议和备忘录,比2015年增加 11所;学校举办“走向世界的中国工程教育论坛”,推进国内外高校、长三角地区高校在工程人才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创建“一带一路”医疗器械国际培训服务平台,举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环境土木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和中德国际论坛,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化学术氛围。
   这一年,学校以重点文化工程致敬历史,大力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学校精心策划制作了百十校庆系列宣传片 5部曲,其中《上理追梦“中国制造”》、《江畔风华时———上海理工大学百年建筑史话》、《我的大学》、《追寻光的足迹———庄松林院士超级团队炼成记》、《节义凛然的教育家———刘湛恩》等片子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人文的、创新的、青春的上理形象;一场题为“‘追求卓异’的刘湛恩教育思想研讨会”,一部以刘湛恩为原型的校园原创大师剧,将全体上理人追寻大师理想,传承大学精神,纪念学校前身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诞辰 120年活动推向高潮;学校还开通了百十校庆专题网站,推出了百十校庆标识,策划了“离退休教工、老中青教师、学生”3个维度的“上理精神”大讨论等等,通过打造溯源文化传统、解码文化符号、营造文化氛围等校庆重点文化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结语: 这一年,还有很多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事,孟建柱学长在教师节前夕回回母校看望师生,既对学校当前的发展充满肯定,又对上理工未来提出了新期望。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柳斌杰,上海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应勇等上级领导来校视察时,对学校改革发展也提出了指导与希望。这一年,更是每一个上理人不平凡的一年,以“致敬历史”为主题的百十校庆系列学术和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学校办学成就、弘扬了上理精神,广泛凝聚了人心,增强了上理人实现“上理梦”的坚定信心和责任担当。2017年,学校立足百十年新的起点,将继续深化“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一流工程教育定位,团结一致,奋发有为,培养更多服务国家发展的一流人才,谱写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的篇章。

 

2017年,上理工立足百十年新起点再出发(王博 摄)

 

新闻中心 王丹报道

原文刊载于上海理工大学报第534期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