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参与中俄地震灾难卫生应急联合演练

14.09.2015  16:36
      伴随着一阵刺耳的警笛声,九辆大型箱式救援车快速驶入“地震废墟”,车门打开,50余名中国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的医疗队员们夺门而出抢救“伤员”……9月14日上午,中俄地震灾害卫生应急联合演练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展开,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各省市卫生计生委、中国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以及俄罗斯卫生部、全俄灾害医学防护中心的100多位专家到场观摩。

      此次演练的中方队伍来自我校附属东方医院,该队成立于2010年3月,50余名医疗队员涵盖骨科、心内、肾内、妇科、麻醉、护理等专业,曾参加世博会、世泳赛、国际马拉松等重大赛事、会议的医疗保障,及玉树地震、乌鲁木齐暴恐、昆明暴恐、昆山爆炸等多次灾难实战救援。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为该队配备9辆国际先进的救援车。2012年底,该队正式被命名为首批16支国家级卫生应急救援队。上海市政府通过三轮三年卫生行动计划,为整个队伍建设和区域性灾难救援中心建设添置了大量先进的搜救设备和医疗设施。该队通过几年的严格训练,大大提升了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
      此次演练得到上海市、浦东新区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队伍自上海出发前,上海市政府领导召开专题会议,要求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发挥出上海乃至中国卫生应急保障水平,充分展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与技术能力,圆满完成国家任务,精彩展示国家形象。
      中俄联合演练总指挥、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委刘中民向记者介绍了中俄卫生应急联合演练的模拟背景:中俄边境某市发生7.6级地震,出现重大人员伤亡,灾难现场断水、断电、断暖。中国国家卫计委派出中国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前往灾区现场开展救援。本次演练共分为:队伍集结开拔、现场生命搜救、拣伤分类救治、伤员分级后送、移动医院治疗等五个环节。
红、黄、绿、黑区抢救       演练现场,绿、黄、红、黑四个抢救区瞬间展开。60余名“伤员”由救援队员们有序疏散至不同救治区域。伤情较轻,血压、呼吸、脉搏基本生命体征正常的伤员被导入绿区实施救治,经过简单止血、包扎、固定后,互相搀扶着由轻伤员转运车转到移动医院进一步观察。在“伤员”接受救治的同时,另外一批救援人员正在对坍塌建筑物内部深入搜救,寻找和救援“幸存者”。救援队配备世界最先进的灾难现场救援设备——雷达生命探测仪,可探知人体心脏搏动时发出的超低频电场,找出有生命迹象的被掩埋者的位置;更先进的“蛇眼”探测仪,能在瓦砾与水下穿行。在红区,ICU医护员队正在奋力抢救一名颅脑外伤重伤员,现场判定,该伤员已呈呼吸心跳骤停的濒死状态。时间就是生命,医护人员立即给予开放静脉通道、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等5步抢救,复苏成功后,抬入重症伤员转运车,转送移动医院。与此同时,一名胸椎损伤伴下肢瘫痪伤员在黄区内接受完毕“四腔一柱”检查,经医护人员整体搬运送上监护转运车。现场专家点评说,拣伤分诊是指医务人员针对不同的伤情,给予不同的救治措施。现场救援队员采用简易创伤评分和快速分类处理方法对批量伤员进行分类,确定伤情等级和急救优先次序,提高处置效率。
移动医院       灾区现场的应急手术车,外形貌似巨大越野车,而车门内则是另一个世界:全套手术器械、手术床、无影灯和供氧、监护、麻醉、消毒设备,一应俱全。“只要关闭车门15分钟,车厢内的层流就会自动开启,可以达到做心脏手术的消毒要求。”刘中民介绍说,除了手术和监护车,还有指挥车、转运车、和检验车、后勤保障车等,九辆车同时出动,从接警、医务人员紧急召集、打开储备医疗物资到出发,只需半小时,抵达事故现场后立即启动设备,一座相当于区中心医院硬件设施条件的“移动医院”便可以废墟上拔地而起。
      “移动医院”可展开100张床位,设有内、外、妇、检验、超声、影像检查等科室,可同时进行两台多发伤手术,全部设施配备齐全;生活设施可保障150人在极端条件下野外生存5—7天,实现了车载化、集成化和自我保障一体化的移动医院建设目标。
      记者看到,现场的移动医院由医疗帐篷和相关医疗及保障车辆组成,帐篷间由回廊串接联通。外形酷似集装箱的监护车,打开车门眼前景象让人大开眼界:呼吸机、监护仪、床旁B超、移动X光机、输液泵,简直是一间重症监护室的翻版。 “在突发灾难事故现场,监护车到达现场,开门启动设备,立即就可以对伤员开展各种生命体征监护。”现场专家告诉记者,只要是医院急诊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能开展的技术,监护车里基本上都可以操作,而且一辆监护车可同时转运四名重伤员。
      从急救医学角度而言,受伤后1小时是“黄金急救期”。然而,囿于绝大多数事故现场应急抢救能力的短板,目前只能通过普通救护,将伤员从事故现场转运到最近的医院。普通救护车只能对伤员提供简单的气管插管和急救措施,由于车内缺少医用压力监测设备,无法立即改善伤者呼吸,因此常常出现伤员在转运途中离世的情况。而“移动医院”转运车的启用,有望大幅提高抢救成功概率,减少致残致死率。在发达国家,移动医院是否完善有效,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体现。刘中民介绍,2014年的昆山爆炸事故发生后,这辆转运车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开赴现场,通过其转运的伤员大多呼吸道严重灼伤,但因为处置及时,最终所有伤员都平安抵达有能力救治的医院。
      组建“移动医院”的车队中,可圈可点之处除了医疗设施,还有它的野外通行和生存能力。 记者看到,这个完整的车队事实上还包括三大“神器”:炊事车,用于野外做饭;水电煤通讯车,在断电断水没有通信讯号的环境下实现自给自足;物资保障车,随车队运载各种医疗药品物资。“能够确保医疗队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生存一周,并在50公里的服务半径范围内提供充足的多种医疗救援。”刘中民透露,一旦今后再发生类似汶川地震这样的罕见突发灾难时,“孤岛求生” 将成为现实。相比普通车辆,“移动医院”的五部医疗救援车辆全部由德国乌尼莫克特种车辆改装厂改装的大型奔驰车组成,可涉水1.5米深,并能载重10吨,通过45度斜坡如履平地,具备在极其复杂地形中的通行能力。
跨境演练       9月16日,这支队伍将代表中国,奔赴俄罗斯远东第二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市,与全俄灾害医学防护中心多功能野战医院、俄罗斯紧急情况部空中救援队、俄罗斯国防部下属301特种医疗救援队等举行卫生应急联合演练。
      灾难医学合作是中俄卫生合作的重点内容。早在2013年10月,在两国总理的见证下,中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通过联合演练、人员互访、学术会议、远程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灾难医学领域的务实合作。
      此次赴俄演练的重点在于:灾难发生后中俄双方医疗机构如何协调配合,利用航空救援设备迅速有序做好伤员后送与转运治疗。作为国内知名灾难医学专家,刘中民认为国内各类灾难发生后的航空医疗救援力量是当前医疗救援中的薄弱环节,中方可利用本次联合演练机会,学习俄方先进经验,并共同商讨制定地震灾区医疗救援标准配置与伤员转运规则。
      灾难分布的全球性和严重性促进了国际社会在救灾领域的广泛深入合作,国际救灾合作促发了救灾外交的形成。邻国之间文化交融、民众交往紧密,救灾容易得到国内民众的支持,体现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政策,亦可以加速国家间关系正常化或深化国家间关系,建立或增强国家互信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