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耳鼻喉科医院团队提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诊治原则

13.04.2017  10:41

近日,眼科领域权威杂志《视网膜与眼科研究进展》(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在线发表了眼耳鼻喉科医院孙兴怀教授团队有关“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已知与未知”的研究综述。全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对该疾病进行了系统阐述。这是中国作者首次完整地向世界眼科展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系统研究和认识。对于近年来该疾病分类命名系统的争议,源于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几代人数十年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在欧美眼科界主导话语权的环境中,发出了中国的声音。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下文简称闭青)是全球主要的不可逆致盲眼病。据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将有闭青患者2336万人,其中530万人双眼盲,致盲率高达22%。大约48%的闭青患者在中国。近十余年来,对闭青的认识和防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防盲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房角关闭是闭青的基本病理过程,但不同的关闭方式决定着不同的闭青临床表现。随着眼前节成像技术的发展,对房角的关闭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新近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更发现了有关闭青的数个新位点和基因。聚焦于前房角是闭青的主要治疗策略,通过激光周边虹膜切除和成型,以及白内障摘除等方法,打开房角或阻断房角关闭,已经证明其有效性。闭青是可以在早期被预防的一类原发性青光眼(另一主要类型是开角型,目前没有预防措施),但还需要进一步甄别哪一类房角或人群能更受益于预防性的干预措施。此外,闭青的发病和疾病进展与个体的情绪波动密切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包括如何调整闭青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平衡交感和副交感的神经活动,研发针对闭青的创新药物,这些努力或将有助于改善闭青的预后。

眼耳鼻喉科医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青光眼研究小组。上世纪六十年代,袁守隅、嵇训传等教授就在全国首先提出了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规律与临床分期,九十年代又提出了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规律,均发表在《中华眼科杂志》上,一直被全国眼科同道们在临床诊治中所采用。近年来,眼耳鼻喉科医院青光眼研究小组在孙兴怀教授的带领下更是成果不断,《了解青光眼,战胜青光眼》项目刚刚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未来将进一步集合各方力量,推进对闭青的深入研究、早期预防和创新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