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医者仁心:撑起危重症患儿生命延续“绿色通道”

28.04.2017  21:29

儿科医院拥有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的重症监护室

医疗团队有条不紊实施危重症患儿的紧急救治

“每当看到警示灯闪烁的‘120’救护车在车流里疾速穿行的时候,我在心里总是默默地念叨,但愿里面不会有危重症患儿。”道出如此心声的是一名儿童重症监护室护士,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中的一员,她亲历过无数的“生死拉锯战”,目睹了太多的“家庭悲喜录”,她说,“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非常庆幸自己能够置身在一个为了儿童健康总在不断创造希望、给予希望的医疗团队中。”

这个拥有无数“希望”的医疗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市小儿急救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来,已经率先建立起国内领先、符合国际先进理念的“院际转运-急诊-重症医学”儿童危重症医学体系,其前瞻性的探索、有效性的实践,为国内同行提供了学科发展的“标杆”,对我国儿童危重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用医者仁心给一个又一个家庭重新“点燃”希望和未来。

创建“转运系统”救治危重患儿

在一般人看来,当患者病情危重时长途奔袭向“名医院”、“大医院”转诊是顺理成章的做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危重症患儿的长距离转运却存在着虽有巨大需求、尚不易成行的“尴尬”。为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从“一切为了孩子”出发,发挥学科优势,主动知难而进,将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有益于危重症患儿分级管理系统建立、能够为患儿家庭和接诊医院排忧解难的危重症患儿转运列为“必由之举”,自2010年初开始与上海市有关部门合作,建立了以上海为中心、辐射范围达500公里的危重症患儿转运系统。近4年来,转入危重症患儿600余例,其中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塑形支气管炎、惊厥持续状态、重症肺炎、重症病毒性脑炎、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既往无法转运的危重症患儿。

正是由于危重症患儿转运系统的启用,使得更多的危重症患儿有机会得到更好的救治,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的以“电话会诊、现场会诊、转运系统学术会”为一体的儿童危重症转运体系,开创了新的医疗合作模式。目前,该系统正在向承担国际转运、直升机转运方向发展,并成为全国同行的“风向标”。

引入“体外膜肺”先进急救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危重症患儿救治不仅仅是单纯的医疗工作,还是一项关乎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民心工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陆国平教授坦言,“团队里的每位医护人员都十分清楚,自己肩上所承担的双重职责。”

4月20日,这个时常“挑着千斤担”的医疗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多学科携手合作,采用国际顶尖的体外膜肺(ECMO)技术,将出生3天内持续肺动脉高压、感染,合并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早产儿小宝(化名),从沪上一家妇婴保健院成功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也创下了国内日龄最小早产儿ECMO院间转运的纪录。相比普通ECMO转运,早产儿ECMO转运技术难度更高,由于早产儿月龄小,手术纵向操作空间很小,血管极细、血管壁极薄,置管难度非常高,在转运过程中对操作要求更加精细。

“2015年儿科医院在上海首次应用ECMO成功救治新生儿,此次是首次应用于早产儿救治。”陆国平教授说,“早产儿ECMO成功转运,是国内危重症新生儿转运技术的突破,标志着儿科医院危重症新生儿转运技术达到了国际水平。”

ECMO技术是国际公认的顶级急救技术,主要用于心脏、肺急性衰竭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该技术难度高,手术操作、监护要求复杂,需要专业的团队和娴熟的技术配合。目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已经建立起规范化的ECMO技术团队,成为在国内能够常规开展ECMO技术和ECMO转运、在上海唯一开展ECMO技术和ECMO转运的儿童重症医学中心。

实施关爱儿童健康“公益行动”

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危重症患儿救治过程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发现一些患儿家长由于实际困难,承受着经济上和心灵上的“双倍”打击,有时无奈之下甚至选择了放弃对危重症患儿的抢救。于是,“尽一己之力,送一份关爱”成为了团队成员份外时间的“份内事”,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通过社会力量的支持,每年有近300万元人民币的基金,用于救助危重症患儿困难家庭。“他们这是雪中送炭,让我们心里热乎乎的。”一位患儿母亲道出了许多受助家庭共同的心声。”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还积极向社会推广心肺复苏这一心跳骤停时的急救技术,给儿童健康加上一把“安心锁”。设在该科的AHA培训中心是国内仅有的一家由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授权成立的小儿生命支持技术模范培训中心,该中心自成立以来,年培训量2000余人,对上海市二级以上具有儿科资质综合性医院儿科骨干医护人员、社区公众、中小学卫生老师以及外省市专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连续血液净化技术在国内“一枝独秀”,完成了该技术的国内操作规程、技术手册、运行指南等方面的大量工作;重症监护室(ICU)年收治危重症患儿1600余人次,而危重症救治总体病死率低于6%,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首次启动儿童五级预检分诊,实现“急病急治”的目标,该方法将逐步在上海推广;在发生重大突发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不仅在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对危重症患儿进行抢救,并且在患儿随访及复诊过程中也继续保持“绿色通道”的畅通无阻。

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患儿大多无法言语,医护人员除了“医人”,还要“读心”。“重病缠身让患儿无比痛苦,但如果能把患儿当做自己的亲人来照顾和守候,哪怕患儿闭着眼睛不出声,也能感知到关爱和温暖。”这是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团队成员付出行动后的真实感受。他们坚信,只要医护人员满怀信心和力量,危重症患儿就有可能在延续生命的“绿色通道”上越走越远、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