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站里的“红马甲”

11.11.2018  15:41

      11月8日早晨5点半,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的医生汪青良从家出发,坐上了首班地铁。两个小时后,他准时到达上海国际进口博览会第4医疗站。今天,他是这儿的红十字志愿者,任务是辅助7、8号馆的医疗保障。

      到达医疗站后,汪青良快速熟悉了一下站内环境、工作流程、物品摆放位置和最近的AED点位,“我要确保能在突发情况下第一时间找到最近的AED并正确使用它”,汪青良坚定地说。很快,他的第一单“生意”来了——一位口腔溃疡患者找到第4医疗站。见是自己的专业范围,汪青良忙上前查看,“单纯疱疹,可能是病毒感染,和劳累后抵抗力下降有关。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抹点消炎药就行,预防感染”,汪医生滔滔不绝。“医术精湛”,站内同事这样评价他。

      为了这一天,汪青良从8月底就开始准备了。所有驻守医疗站的志愿者都需要接受市红十字会的严格培训(包括保密培训、急救培训、个人素质培训、AED使用培训)共计4次,并通过考核,才能正式上岗。“很自豪。别看皮肤问题都不是什么大毛病,但还是挺被人需要的”,汪青良说。说话间,又进来一位脚背肿痛的安保人员,虽然已有医疗站的同事予以施治,汪青良还是不安地关心了一句,“有痛风史吗”?

      其实汪青良算是老志愿者了,作为皮肤病医院白求恩志愿医疗服务队的队长,他几乎每月都会带领队员在社区开展义诊、科普讲座、急救培训等志愿服务。“但这样大型展会的志愿者,还是第一次”,汪青良说,“有点新鲜,也很荣幸,因为我不仅代表红十字,代表上海,还代表了红马甲背后的那两个字,中国”。

      湿冷的深秋寒气袭人,临时搭建的医疗站有些漏风,与汪青良同在一个医疗站的张春玉跺了跺脚。她是市皮肤病医院的护士长,与汪青良一同申请了进博会的志愿服务。“报名的有10几个人,医疗站录取了包括我在内4个”,张春玉说。虽然她也是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的执行队长,志愿服务于她并不陌生,但也许任务比想象的艰巨,站了一上午,张春玉的体力在逐渐下降,她迅速补充了一些饮食,又投入了值守工作。

      这时,第4医疗站正对面的第1医疗站,因为位置不好找,正在被志愿者们笑“生意不好”。事实上不一会儿,就有一位手指划伤的工作人员找了进来,当值的“红马甲”——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季剑瑶眼疾手快,赶紧帮忙递上酒精棉花等医疗用品,协助止血。她也是一名热心志愿服务的红十字人,早在大学期间就参加过多次志愿服务,进社区义诊、科普,或是在养老院协助从事基础护理。今天,因为离进博馆有两个来小时路程,季剑瑶4点50就起床了,5点搭上出租车,赶往场馆。在红十字会的培训之外,她自己还搜集了许多进博会的资料,对她即将要参与的工作熟悉再熟悉。“今天到现在也接诊20来例了,虽然大多是咨询,但还是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下午4点半左右,一天的工作接近尾声。医疗站内的“红马甲”开始一边接诊,一边梳理当天的工作,上报统计数据、记录下工作经验。6点半左右,“红马甲”还要开个小组会议,总结一天的收获和经验。7点,他们终于踏上归程。

 

(上海市红十字会 江易易)


青春奏响进博之歌
    作为2018 年中国“四大主场外交”的压轴红十字会
全情护航“进博会” 汗水擦亮“红十字”
    举世瞩目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18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