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助理:护士担纲的新角色

13.05.2015  11:09

  “这是我20多年来第一次进手术室。”说起上周陪患者进手术室的事,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一病区护士宋芳依然有些小激动。她打开手机中储存的术中照片告诉记者:“这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让患者家属‘看图说话’,了解术中的情况了。

  病区护士为何也要进手术室?宋芳说,这是因为自己的一个新角色——医生助理,而这只是新角色的又一次新探索。

   院内第一个医生助理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副院长兼玻璃体视网膜学科主任徐格致教授是医生助理工作的发起者和实践者。昨天在徐教授的专家门诊时间,宋芳不停地在诊室与候诊区域折返跑,一下午50多个病人,需要宋芳来解答的问题实在太多。

  宋芳说,视力受损的患者大多十分焦虑。门诊时,总有许多问题要抛给医生:“我的病要不要紧?”“我开刀前要做些什么准备?”“开刀时痛不痛啊?”“麻药是打在眼睛上吗?”“打了麻药会有其他问题吗?”“开刀后如何恢复?”……此外还有一大堆“检查在哪里?住院处在几楼?”“海鲜等发的东西能不能吃?”等等与疾病诊疗关系不大的问题。有些疾病由于过于严重或复杂,现代医疗技术一时难有作为,被恐惧与焦虑情绪笼罩着的病人更会不断反复追问医生。

  但医生的时间和精力毕竟十分有限,无法回答所有问题,这就有可能会增加患者的不安。

  能否引入一些除看病医生之外其他的工作人员,同步与病人进行充分地交流,以解答他们的疑惑,安抚他们焦虑恐惧的情绪?徐教授努力地寻求解决方案。

  上世纪90年代,徐格致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做研究生时,身旁的一个新角色让他感到“眼前一亮”。他说,在那里,医生通常会有3至4个医生助理,而年资越高的医生,助理就越多。一位助理曾告诉初来乍到的徐医生说:“你不用跟病人讲那么多,只要在病史上写明诊断、开出相关检查申请单即可,剩下的就可以交给医生助理。我们都会给他解释,并告诉他下一步做些什么。

  2010年,徐格致教授开始在一病区试行“医护联合小组”。凭借着10余年的眼科护理经验,宋芳上岗成为该院第一位医生助理。目前,宋芳依然是徐医生唯一一位医生助理。

   医生助理做些啥?

  “与医生助理的合作,首先是在门诊。”徐教授说,在同一间诊疗室里,作为医生的他,主要是针对病人的疾病做出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而此后,宋芳负责解答与医疗关系不大的一些问题。简单地说,医生负责技术含量高、风险系数大的诊疗决策,其余的都可以交给医生助理。这样的沟通往往十分简洁高效,医护之间的配合也就十分默契。如果病人需要住院手术,身为医生助理的宋芳就会在病房中与病人继续保持沟通联系,病人出院后的随访,她也会共同参与。

  每次跟着徐医生出门诊时,宋芳都会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初诊患者。作为医生助理,从门诊到入院、手术,以及手术后到病房的复诊,宋芳都要一一安排妥当。

  宋芳说,在病房,她会对病人进行术前和术后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病人出院后应注意什么,会出现哪些情况,何时需要及时联系。而一旦有需要紧急处置的情况,宋芳会在第一时间安排患者到病房或是预约门诊请医生诊疗。

   促进专科护士成长

  医生助理的实施,会不会加剧护理人员的紧缺?该院护理部主任席淑新介绍说,早在15年前,该院便着手推进相关改革:设置护理文员岗位,承担起病史输入等工作,让原有的科行政护士回归临床;设立护理员岗位,专门负责铺床、穿衣、洗头等基础生活护理工作,从而让更多的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医生助理制度的实施与推广,让护理责任制落地,实现了护理服务的全程、全面和连续性。与此同时,医生助理制度也促进了专科护士的成长。目前,医生助理都开设了专题科普小讲座。

  据了解,目前该院已有11位专家配备了11位医生助理,年龄均在30岁至45岁,且在某一专业领域工作3年以上。医生助理不再是单纯的医嘱执行者,而今后,该院将在进一步拓展医生助理制的同时,加快培养高级实践护士,探索开设“护理门诊”,切实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