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学者剖析医患冲突背后原因 演化为经济关系最受厌恶

30.04.2015  15:31

1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发生在医患之间的暴力事件等使医患冲突成为困扰中国政府、社会和普通民众的社会焦点事件。

一项深层次原因分析表明,医患关系本质的异化是导致医患冲突加深的深层次原因。不解决导致医患关系的异化背后的和深层次因素,导致医患冲突日益频发的根本原因就不会彻底消除。

这项研究成果同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推手是不断强化医疗服务市场化趋势,而医疗服务过程的高技术化和物化趋势也深刻地影响了医患关系的互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关系已经成为影响多维医患要素关系中的重要关系。

23日,由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卫计委等政学研用单位形成的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在复旦大学发布多项最新研究成果。

健康风险预警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首席科学家、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吴群红教授说,从医患关系的深层内涵来看,医患关系绝不是单一的诊疗关系,它应该是基于信任和互惠为基础的,体现医患权利和义务的多种多重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诸多复杂关系的总称。如今,生存环境日益严重的污染,各类食品、健康问题频出,各类肿瘤、疾病的频发,特别是慢性病的井喷式增长,人们从心理和生理上比以往更依赖一个高效运作的卫生系统、依赖技能高超、充满仁爱之心的白衣天使,来守护他们的健康的安危。然而,日益增加的疾病治疗压力、费用压力、以及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性、医疗知识、技术水平的局限性以及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对井喷式增长的各类疾病的处置好应对能力的捉襟见肘,以及医疗供需服务存在的巨大缺口,使得业已存在的各类矛盾和冲突的压力不但聚集并寻找爆发口。

吴群红指出,医患关系成为社会深层次矛盾和压力的“火山爆发口”。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326所医院的调查显示:每年,每所医院发生暴力伤医事件的平均数从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遭遇患者扰乱医院诊疗秩序的占73.5%,发生的打砸事件有143起,占43.9%;对医院设施直接适成破坏的占35.6%;打伤医务人员113人,占34.7%。

据介绍,健康风险预测中心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患关系研究课题小组对过去十年医患冲突典型案例文献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引起媒体和社会公众高度聚集的典型医患冲突案例重案例数量正呈现不断上涨态势,从2004年的4例上升到2013和2014年的90例。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反应出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

十年来典型医患关系冲突直接原因是什么?吴群红分析,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对治疗结果、过程、患者的恶性不满情绪、医生服务态度、患者病情恶化以及患者不了解医学知识以及对医生期望过高等方面。而从医生角度来看,包括,医生服务态度、医疗资源紧张、医护人员责任心、医疗事故、就医等待时间过长、医生专业技术以及医患沟通不畅等。

关于医院暴力,吴群红介绍,哈尔滨医科大学课题组对960名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有10.8%的被调查者遭受身体暴力,72.8%的被调查这遭受过非身体暴力;对588名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中,遭受到身体暴力的占7.8%,遭受到非身体暴力有70.9%。

她说,在医生、护士等医疗服务工作者在工作场所遭受的各种身体和言语、威胁等非身体暴力不仅仅会直接导致误工、劳动力丧失,还会严重挫伤医疗服务这一职业在社会原来所拥有的声望和地位。医患人员的职业自豪感消失;还会出现由于缺乏职业安全感,为避免医患冲突而增加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并在高负荷工作压力面前产生心理和职业倦怠感等一系列问题。

吴群红认为,医患关系是天下仅次于血缘与亲缘以外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据悉,受调查者最不期望看到的是:医患关系成为:医学目标一致但经济利益对立的矛盾关系,并退化成为没有人类热度和情感单纯的医学上的一般诊疗关系。被调查者最厌恶的是:医患关系演化成为经济上一种买卖关系。

课题组研究发现,医患关系冲突加剧除了受医患关系本身性质变化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众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的严重缺乏、现有处理医患关系的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整个医疗资源布局和分配不合理、媒体的过度负面报道以及医保制度保障不利等。

课题组认为,医患关系冲突加剧,显示出到目前为止我们仍未找到解决医患矛盾的有效机制,矛盾的持续积累会对社会稳定带来风险并加大下一步医改的难度。

据介绍,22%的调查者认为,医疗保障不足、医患关系持续恶化,使得公众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及其保障民生、维持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大打折扣;此外,21%的调查者认为,医患冲突的频发、特别是恶性伤医事件的频发,显示公众对现有医疗卫生系统以及医改成效的不满;社会对这种现象的不积极作为以及一定程度的默认和容忍,暴露了了公众价值取向的偏离和道德标准的扭曲。21%的受访者认为,听凭医患信任关系的瓦解,将会对将医患关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整个社会诚信体系产出十分不利的影响。

研究表明,任何忽视医改政策关键实施主体—医生的需要和合理利益诉求的医改目标注定是无法实现的。吴群红称,近十年来,呈现近指数增长的医疗总费用不仅稀释了政府对医改追加投入的相当一部分,而且反映在患者日益增加的医疗费用负担和压力,致使患者将矛盾直接指为他们治疗和提供服务的医生。医生成为医改过程中人们发泄和表达不满的攻击对象和一个深陷舆论漩涡、身心俱疲的失落的旁观者。

课题组方面认为,虽然政府的改革目标是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主体作用,然而大多数市场为主体的发达国家在卫生体制改革和探索的实践表明:政府主导并辅以必要的市场手段的运用,而不是更全面市场化应该成为中国卫生改革的基本共识和方向。

研究最后指出,如何才能指望更多的社会资本的进入不是以挣钱和盈利为动机?如何通过更好的规制设计以及医保制度设计来减轻压在患者心头的日益沉重的医疗费用账单?如何防止医患关系的实质由于过度的市场化趋势以及经济关系支配而演变成一种更深度的经济关系和买卖关系?不解决导致医患关系的异化背后的和深层次原因,导致医患冲突日益频发的根本原因就不会彻底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