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罗心平:以“和风细雨”让患者信赖的“医心”者

07.04.2017  19:51

图为患者汤先生向罗心平教授赠送“榜样”镜框

在医患关系尚待改善的当下,如果说有患者为了回报医生的救命之恩,要主动给医生所在团队捐赠100万元研究基金,是否会令人难以置信呢?而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故事”的主人公是该院心内科副主任、内科第二党支部书记、博士研究生导师罗心平教授,以及罗教授救治过的患者汤先生。

坚守本分  促进医患和谐  

10多年前,当时已年近八旬的汤先生因为急性心梗,与罗心平教授及其团队结了“医缘”。汤先生经过治疗后,病情始终保持稳定,每次到门诊随访时,罗教授都非常细心地给他量血压、听心率、问病情、写病史。为避免降脂药、抗凝药对肝和胃的损害,罗教授还特地为汤先生增配了适宜的保肝药和护胃药,结果他原本就有的胃溃疡,10多年间居然一次也没有发作过。时间一晃到了2016年,汤先生有感于罗教授的医德医术,在多次被谢绝后,依然执意要采取一种形式向罗教授致谢。可是,罗教授一直认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既拒绝收受红包,又不肯接受锦旗、表扬信,这让心意已定的汤先生感到了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

于是,在去年华山医院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大会上,出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年已九旬的汤先生夫妇选择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场合,宣告他们一致的重要决定,要给罗教授带领的医疗团队捐赠100万元研究基金,而这100万元来自他们出售自住房外的另一套房屋的所得款。在大会主席台上,汤先生向罗教授送上了他专门定制的镜框,上面有他亲自写就的、以“榜样”为题的一段话——“精湛的医技,高尚的医德,清廉的医风,和谐的医患。”

汤先生说,老两口唯一的女儿在国外,事业稳定,家庭幸福,不需要他们的财产,这也让他们可依照心愿来做这样一件对“健康中国”有益的事情。同时,正是通过10多年来对罗教授、对华山医院医护人员的深入了解和近距离接触,促使汤先生夫妇一起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自愿在身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并且指定将来由复旦大学遗体接收站接收。对老两口而言,此举意味着他们对罗教授以及华山医院无数“罗教授”们的感恩与挚爱,将得以延续和升华。

“在诊疗过程中,原本并没有给老先生什么特殊的待遇。细致看病是医生的职责,老先生却因此对医生充满感激,真的是既意外又感动。”罗教授在临床一线已经从医30多年,见证了许多“误会”的医患关系,令他特别欣慰的是,因为自己的一份坚守和付出,能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信任与和谐。

不忘初心  竭力治病救人

作为沪上全面掌握心脏介入治疗技术的心内科专家,罗教授救治的“汤先生”们已经无以计数。罗教授擅长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晕厥等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尤其擅于复杂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根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支架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患者们的心目中,罗教授是个“本事很大的专家”,性格细腻又直爽,待人热情又周到,做事干脆又负责,但并没有大专家的“大架子”。

其实,患者们并不了解的是,具“平凡风格”的罗教授,这些年还坚持不懈地在一条“不平凡路”上努力前行。在医疗援滇、援疆、援藏和“一带一路”定点帮扶工作推进过程中,在华山医院开展的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中,无不闪烁着作为科室党支部书记的罗教授的身影,倾注着罗教授和他所带领的团队的付出。就在今年2月,得到罗教授持续关心的华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孙韬,完成首次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任务回沪刚一个月,又再次启程赴疆,他主动向中组部提出申请,延长为期一年半的支援时间,重返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在首次援疆期间,作为华山医院内科第二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的孙韬,由于表现突出,经上海援疆指挥部党组织报批中组部,最终决定由华山医院、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两家单位的党组织,联合发展孙韬加入了党组织。

罗心平教授坦言,其实在华山医院,还有着许许多多与孙韬一样求上进、勇担当、乐奉献的医务人员,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群体,才会让华山医院这个走过百年的“老牌医院”长盛不衰,才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汤先生”,而自己作为一名医生,将永远不忘初心,竭力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