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医生:焦虑,别怕![图]

06.12.2016  10:12

现代人有很多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幽闭恐惧症、黄金恐惧症、美女恐惧症、沙滩恐惧症……你觉得可笑,可他们真的实实在在存在着。      

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加快,城市人普遍感觉焦虑。有人会跑去医院检查,自觉身体各种不适,可查了一圈没发现毛病。很多人很难接受“心理因素引起身体不舒服”的说法,医学上却对此有明确认定,它叫躯体症状障碍,这是一个新的诊断类别。      

不过,焦虑并没想象的那样可怕。医生说,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适度焦虑还有利于发挥才能。      

积极调节心态,不要感觉自己是孤独的,别怕,我们都焦虑。      

你在恐惧什么?

■骆艳丽 吴佳馨

恐惧症的特点是在某种特殊情境或对某种特定物品产生恐惧。      

【幽闭恐惧症】 患者害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地铁、出租车、飞机等),去人多且拥挤处 (如超市、电影院等),回避密闭空间 (核磁共振检查等),由于这类空间狭小且难以随时逃脱,患者害怕自己随时会心脏病发作且无法救治,故而回避。      

【社交恐惧症】 患者恐惧、紧张或回避社交互动及那些可能被审视的情境,在社交环境中害怕他人对自己作出负面评价,为此回避和他人一起吃饭,俗称“赤面恐怖”。如果升职必须发表就职演讲,患者可能宁可放弃升职也不肯上台演讲,这就是恐惧症最大的特点———回避行为。      

【特定恐惧症】 患者对某一物品产生过度恐惧,而这物品常常并无可怕之处,曾有一中学生害怕芦柑上市时红色的塑料包装,结果导致他根本无法出门,只能辍学在家。      

恐惧症”并不是那么可怕,临床上对于恐惧症的治疗方法很多,最为公认的就是认知行为治疗 (CBT),常用的就是系统脱敏疗法,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逐渐训练心理承受力和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当然,恐惧症并不仅见于通常令人不适的场景或物品,其实还有黄金恐惧症、美女恐惧症、沙滩恐惧症等。      

与焦虑和平相处,漫谈焦虑障碍

■骆艳丽 梁韵淋

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一般的担忧并不等同于“焦虑障碍”。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发挥才能,如考试、面试前的焦虑会提高受试者的注意力,面临重大危险时,焦虑能提醒人们避开危险,此为“生理性焦虑”。不过,当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这种焦虑不仅影响心情,还会降低领悟和反应能力,当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时,它就摇身一变,成了“焦虑障碍”。      

常见的焦虑障碍有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患者长期存在精神性焦虑、躯体性焦虑以及坐立不安。该类患者多见于心内科、消化内科等,症状往往多种多样,患者会表现为过分担忧自身身体状况。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接触进行早期识别,比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常常“眉头紧锁”、语量多、语速快、对症状反复抱怨。      

惊恐障碍又称为急性焦虑,患者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心跳、胸痛、窒息感或濒死感、全身发麻和针刺感等。患者还会有强烈的恐惧感,害怕突然死去或失去控制,每次发作一般持续10-20分钟,患者常在发作早期即因为突发的严重不适而呼叫救护车送至医院就诊,并多于心内科住院。不过,大量心脏相关检查结果常提示没有明显异常。此时应及时至心理科就诊,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焦虑障碍的治疗以药物和心理/行为治疗为主。心理或行为治疗包括放松训练、焦虑控制训练和针对性的暴露疗法等,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与躯体不适症状。      

傻傻的”躯体症状障碍

■骆艳丽 潘先棣

临床上会遇到这类患者,他们因为身体各种不适,比如头晕、腹泻、周身疼痛或难以形容的不舒服等,反复到多家医院就诊,做了大量检查,却没有发现异常,医生反复向他们解释没有器质性病变,却不能打消他们的疑虑。如果医生拒绝再检查,患者会愤愤不平,寻求下一个“求关注”的目标———即使是同科室医生。因为过度担心不适症状、自身健康状况,患者常常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在就医、检查上,导致学习、工作和社交的能力严重下降,这类患者其实是我们所说的躯体症状障碍。      

躯体症状障碍英文缩写“SSD”,业内戏称“傻傻的”缩写,病人得不到及时的医疗帮助,其实很痛苦。躯体症状障碍是2013年5月美国发布的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5版) 一个新的诊断类别。这类患者多数在消化科、神经内科、心内科、疼痛科等就诊,由于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家属往往也不能理解和支持。      

哪些人容易得躯体症状障碍? 成长过程中有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及性虐待等创伤经历的人容易罹患躯体症状障碍。性格内向的人常常无法察觉和表达感情,积累的情绪问题转化为躯体症状表达出来,有更高的风险形成躯体症状障碍。此外,躯体症状障碍在受教育较少,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以及近期经历了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个体中更多见。      

临床上一般认为经历不愉快的生活事件、经济困难或内心冲突是躯体症状障碍的主要致病原因,与患者不适症状的发生和病情变化密切相关,但毕竟“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很多病人难以接受“心理因素引起身体不舒服”的说法。因此,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患者探究并解决内心冲突,再辅以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治疗,有助于减轻甚至消除不适症状。      

今天你抑郁了吗?

■骆艳丽 吴佳馨

2016年,多起名人抑郁症自杀的消息再次把抑郁症推到公众面前,抑郁症真这么可怕? 得了抑郁症只有死路一条? 抑郁症能否预防? 得了抑郁症怎么治疗?      

抑郁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十分悲伤或是“糟透了”,对以往热爱的活动失去兴趣,也无法从中获得愉快感,觉得“外面的世界都是灰色的”。有时会出现典型的“三无”表现———无用、无望和无助,多数患者还会出现食欲下降,严重者可能出现自伤行为。      

抑郁的心理学原因是“丧失”。这种丧失有很多方面,包括失恋、亲人去世、失学等。所以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遂心愿的事时,抑郁情绪就出现了。避免抑郁情绪加重的最好办法是适时地疏泄这种情绪,比如多交朋友、适当倾诉、培养广泛的爱好,遇到问题时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处理。有句话说得好,“真正伤害你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当连续2周出现抑郁表现而无法缓解时,建议到心理科就诊。目前抑郁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改良电休克治疗。      

通常,药物起效需要2-4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做到遵医嘱用药,不擅自停药、改药。心理治疗包括精神分析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而改良电休克则适用于伴有严重消极观念及行为的抑郁症、难治性抑郁症等。      

强迫症可怕吗?

■骆艳丽 吴佳馨

强迫症是一种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 (或) 强迫动作为临床特征的精神疾病,突出特点是明知没必要,千方百计去克制,造成强烈的内心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      

强迫症常见症状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1、强迫思维。重复内心的某个想法,包括强迫怀疑 (反复怀疑自己的手不干净,每次洗手时间甚至长达10分钟,洗澡长达2小时)、强迫回忆 (难以控制地回忆过去的场景)、强迫性穷思竭虑 (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为什么,比如早上睁开眼睛就想天为什么是蓝的、垃圾为什么丢在垃圾桶里)、强迫意向。      

2、强迫行为。多是为了缓解内心焦虑而采取的具体动作,例如强迫检查 (如怀疑门窗没有锁好而反复查看、考试时担心题目做错反复检查以至于时间不够)、强迫计数 (如路过某幢楼一定要数多少层)、强迫性仪式动作 (如进门前一定要原地转三圈)。强迫行为进行后,患者常怀疑是否准确无误地完成,结果导致反复进行,明知其行为不合理,常设法控制或隐藏自己的行为,却没有明显效果。      

强迫症可导致生活质量降低和职业、社会功能的损害,包括花费在强迫思维和行为上的时间、对引发强迫思维和行为的相关情境的回避。强迫症也可对生命造成危害,必须引起重视,建议及时就医。  

(本栏作者均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医生,骆艳丽为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专家门诊时间为周二上午、周四)

来源:《文汇报》 2016.12.05 第06版 健康生活    

原文: 焦虑,别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