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科技奖、树兰医学奖在京颁发 交大医学院获多个奖项[图]

03.02.2016  20:55

1月30日,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协办的中华医学科技奖(2015)颁奖大会在京召开,共有83项医学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45项,另有卫生管理奖和医学科普奖各2项。交大医学院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201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采取限额推荐方式,全国共有149个单位推荐了202项科技成果,依据《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原则,经形式审查、网评、初审、公示、终审以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确认等环节,遴选出83项获奖项目。作为我国医药卫生行业最权威的奖项,中华医学科技奖自2001年设立以来,引领医学科技创新发展,共评选出获奖尖端医学科研成果1199项,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医药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精神,营造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先进的良好风尚,促进了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  

颁奖大会同时颁发了第二届树兰医学奖,饶子和院士、王红阳院士获此荣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陈赛娟院士、戴尅戎院士作为树兰医学奖提名人奖获得者到场领奖。蒋欣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赵维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获“树兰医学青年奖”。  

树兰医学奖由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理事会设立,致力于我国医学人才培育,以发展教育、扶植新秀、奖掖群贤为宗旨,重点对在医学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我国国籍(含港、澳、台地区)杰出科技人才进行奖励,培育国际一流的医学科学家,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  

附:第二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奖者简介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蒋欣泉

蒋欣泉(1971.10.11-),口腔医学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本科(1994),上海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硕士(2000),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博士(2003),曾在加拿大Alberta大学、美国UCLA学习和工作。承担了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九院、口腔医学院的医、教、研工作,现为主任医师,上海交大特聘教授,博导。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或人才项目21项,包括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5项。是国际牙医学院(ICD)Fellow,国际口腔修复学会(ICP)理事,亚洲口腔修复学会(AAP)地区代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口腔及颅颌面生物材料及应用专委会主委。担任Tissue Eng、Bone Res、IJOS、FMS、ACS BSE等英文期刊编委,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名誉教授。  

课题组长期从事口腔颌面部组织再生与修复的研究与转化工作。主要学术成绩:1)在颌骨种子细胞的优选拓展方面,系统比较了骨髓、脂肪来源细胞在颌面部快速骨再生中的作用,发现骨髓来源干细胞更具优势; 拓展了种子细胞来源,提出冻存骨来源成骨细胞应用于组织再生的构想,并成功用于颌骨功能重建。对颌骨种子细胞的选择及其临床转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在成骨诱导因子探索方面,阐明了Hif-1α、Nell-1等新基因调控干细胞募集以及成骨/成血管分化,并率先应用于颅颌面骨组织再生和种植体的骨结合,为实现口腔颌面部高质量和快速的骨组织再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手段。3)在材料研究方面,探讨并阐明了含镁硅元素钙磷材料、磷灰石仿生矿化丝蛋白或凝胶等微纳结构/离子成分改性生物材料促进成骨、成血管的研究,并用于提高颌骨组织再生及牙种植骨结合能力。4)完善临床前期研究,在985口腔转化等项目支持下,积极推动口腔颌面骨组织再生与功能修复的临床转化,包括颌骨再生,和一项牙种植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获得良好效果。  

曾先后荣获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 Hatton大奖(2005),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2007),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最高荣誉“银蛇奖”一等奖(2009),上海市十大科技英才(2010),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新百人计划,2013)、上海市领军人才(2014)、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5)等各类人才或奖励10余项。发表SCI收录第一/通讯论文68篇,合计影响因子280分,包括口腔医学研究最权威杂志JDR封面论文(2013),Biomaterials 2013年度最佳图片论文。受邀在国际口腔修复最权威的Inter J of Prothodont杂志发表特邀述评。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附属瑞金医院 赵维莅

赵维莅(1973.8.4- ),血液学专家,上海人。199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5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血液学博士学位。现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淋巴细胞恶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赵维莅教授紧扣“淋巴细胞恶性转化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的研究主题,致力于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和转化型研究,取得重要成果:1)聚焦具有鲜明亚洲地域特点的侵袭性淋巴瘤,研究淋巴细胞恶性转化分子机制。系统地揭示NK/T细胞淋巴瘤的基因组学图谱,发现调控RNA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基因-RNA解旋酶DDX3X基因存在高频突变,与肿瘤细胞异常增殖和患者临床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发现miRNA187高表达患者易发生化疗耐药,生存明显缩短。上述研究为淋巴瘤诊治提供了新的预后分子标志和潜在药物靶点。2)紧扣恶性淋巴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基于关键细胞信号通路,兼顾肿瘤本身及其肿瘤微环境,探寻淋巴瘤靶向治疗的新途径和新思路。在国际上首先报道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能够通过内肌醇三磷酸介导的AMPK通路激活机制,抑制下游mTOR通路,诱导淋巴瘤细胞自噬。以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重点项目十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以通讯/第一作者在Nature Genetics、Autophagy、Leukemia、Blood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四十篇,总影响因子307,影响因子大于10的13篇,他引103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