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医学院开启医学人才培养全新模式,将一批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和极具创新思维的老师聚在一起,携手探索生命根本问题——

11.09.2017  03:14
昨天,上海交大新生开始入学,学校为此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迎新活动。图为新生们在校园内的背景墙前拍照留念。

好幸福,这么多‘大牛’随便挑!”何欣恒翻着导师介绍手册,激动无比。另一头,他的同学杨笛、王朝弘则直奔师生见面会,毕竟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等40个科研大牛级人物“站台”,向34名大二本科生自我推荐、给学生们候选当导师,这场面实属稀罕。    

这是昨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专业活动日”的一幕。据悉,这一全国首个生物医学科学本科专业,不仅配置的导师数大大超过学生数量,学院还推出不少创新,开启了医学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将一批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和极具创新思维的老师聚在一起,探索生命根本问题。    

鼓励本科生追逐医学根本问题

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站在黄雷老师的展板前,彭小娟和王萱凌在琢磨这到底研究的是啥。“细胞分化与凋亡,主要做的是肿瘤相关研究,包括肿瘤的早期发生、转移和治疗中的作用与机理。”课题组组长黄雷耐心解答,一下子让这两个年轻的医学生有了兴趣。    

细胞分化与凋亡研究有没有成功案例?”“治好了什么肿瘤?”“有的。瑞金医院王振义院士的白血病相关研究就涉及到‘诱导分化’,让肿瘤‘改邪归正’,成功治好了一种白血病,这在世界上都是了不起的成就。”黄雷的解答,显然坚定了两位女生的学医理想,两人都说将来想从事肿瘤研究。    

彭小娟和王萱凌是上海交大医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学校在开学之际安排这场导师见面会,就是让他们在一周后选择导师以及相应研究方向所用。    

本科生低年级就配导师,40:34的“豪华师生比”,导师全程“一对一”带教,这只是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的创新做法之一。    

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医学科学专业整合了海内外优质生物医学相关师资,希望造就一批既有深厚数理化功底和现代生命科学知识,又融会贯通医学知识的学生,与老师一同探究医学根本问题。”上海交大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郭晓奎告诉记者,2015年,学院依托上海交大致远学院招收了生物医学科学方向新生,并于去年获教育部批准增设全国首个生物医学科学专业。    

目前该专业实行申请制,从每年医学院已录取各专业学生中,通过自主报名、面试选拔的方式招募。在学生完成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后,就配备高水平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学生读完本科后,可优先获得攻读相关学科直博项目或通过国际合作攻读海外名校博士学位的机会。    

95后”学生加入课题组成为“活力素

何欣恒等2016级学生还不是首批享受挑选“科研大牛”当导师的体验者。    

2015级本科生倪端跟着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健研究员,已工作了一整年。“虽然科研会占用较多的课余时间,但这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让我对未来研究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倪端说。    

选择了“东方学者”王宏林研究员的殷思源,也从“实验小白”逐渐成长起来,在导师的指导下正在推进自己定下的课题研究。谈及学生殷思源在实验室训练不到一年,就已掌握不少实验技能,并获得有价值的数据,王宏林一脸欣慰。“本科生看似经验不足,但他们有好奇心、创造力,能发现他人熟视无睹的问题。科学研究决不是经验之谈,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原动力。”在他看来,“95后”思维活跃,让他们加入课题组,能引入新鲜的血液和思想,是非常有益的“活力素”,实验室也能为这些年轻人提供学术熏陶,这就是“科学的双赢”。  

来源:《文汇报》 2017.09.10 第02版 要闻  

原文: 全国首个生物医学专业探索“科学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