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江场河:十年治理昔日黑臭河游出活鱼

13.11.2015  09:01

  十年前,宽阔的河道被填得只剩下一条沟,河水黑臭且见不着底;十年后,通过各种治理,河道清晰度达到了2米,甚至游出了活鱼。闸北区的江场河,用最鲜活的例子证明了河道治理贵在坚持和创新。记者获悉,这样一河一档案模式已经让该区11条河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又黑又臭到“鱼池

  拴上鱼饵,系紧绳索,甩出鱼杆……50岁出头的老林笃悠悠地在江场河边当起了“姜太公”,等着鱼儿上钩。如今,这条河道吸引了不少周边居民前来,亦或是两两散步,也可以安静就坐。依靠在栏杆处,河底清晰可见,河面上的睡莲、美人蕉漂浮于此,一年四季有着不同美景。

  现在的江场河能见度已达2米,水质指标也达到IV类水标准。然而,十年前这里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黑臭河。在闸北河道管理所的河道档案中,记者看到了曾经拍摄下的资料照片,当时因为过度填埋,这里甚至只剩下了一条小沟,途经的人们不得不掩鼻而过。

  十年里,从黑沟到“鱼池”,变化有目共睹。在河道管理所所长李滢莹看来,历时十年的治理过程尽管漫长,却十分必要。她坦言,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相关部门的工作重心一直都只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如建设防汛墙,往往重建设轻管理,对生态要求和景观要求并不重视。而从这几年开始,河道部门开始将重心逐渐转向建管并举、管理为重,大力推进河道生态文明建设。

   为每条河道建立档案

  记者了解到,闸北除了苏州河之外,共有内河11条段,全长近24公里。其中,既有苏州河六条支流之一的彭越浦,又有与宝山相连的界河夏长浦,还有5条市管河道。随着一些大规模企业落户,周边河道是否清澈、美观也让人们的期待感有所提升。

  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管理,相关部门为每条河道都建立了一份“档案”,并根据其自身不同的特点开出“药方”。

  在江场河、徐家宅河和先锋河,河道部门试点采取了生态治理。闸北河道管理所综合办主任徐皓告诉记者,在这些河道内,初次尝试底泥疏浚,并投放包括螺蛳、鱼类等改善水质。同时,使用移动设备去除水中藻类,而一旦其实现河道自净功能后,这些设备能随时被撤走。而在夏长浦,这条原先被标为劣V类的河道,因为一直有污染物排放,改善起来难度颇大。为此,河道部门为其量身制定了纯生物改善模式,搭建了水下森林,一次性投放微生物,使其在此着床安家。同时,培养水上浮床,外加使用太阳能曝气增氧,让这条原本一下雨就发黑的断头浜有了明显改善。

  下一步,河道部门还将试验田搬到了蚂蚁浜,准备再为其研制另一种治理模式。

   APP+志愿者携手护河

  当然,河道治理绝非一朝一夕,也不能是单打独斗。为此,管理部门将热心市民也引入日常队伍之中,成立了多支“护河志愿队”。如今,在结合日常管理养护工作外,志愿者每天还会巡视经流社区的河道,形成了“3+1”河道巡查模式,现在已经有150多名志愿者加入了护河队。

  记者昨天还了解到,目前在市水利处帮助下,闸北还率先开发了“河道卫士”APP,为市民建立了一条利用手机随时随地直接反应河道问题的渠道。打开软件,市民可以根据定位系统,清楚地选择所需要反映问题的河道名称,并输入简单描述,这些问题将被集中发送至河道管理部门,及时予以解决。据悉,该系统目前处于试运行状态,今后有望在全市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