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点亮生命 携手共创未来 2017年国际化学生物学年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近500位专家学者齐聚华理为共同推进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凝智

23.10.2017  19:57

    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化学息息相关,如何通过化学创新来更好地诠释生命,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健康、生活更加美好,这是化学生物学家们的共同梦想。10月17日-20日,由华东理工大学、 国际化学生物学学会(ICBS)主办的第六届国际化学生物学会年会在我校举行,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Karl Barry Sharpless教授等9位国内外院士在内的近500位中外专家学者,围绕“化学创新   点亮生命”的主题凝聚智慧,在这新时代寻求新思维、新模式、新合作,共同推进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创新发展。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院士、我校张立新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在大会开幕式上,校长曲景平致辞,代表全体师生员工对参加本次会议的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表示热烈欢迎。他说,化学生物学是学校优先支持和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在2016年生物和医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得优秀的我校“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以“道器合一,服务农医”为指引,将生物学、化学以及工程学紧密结合,协同开展源头创新和集成创新。他指出,国际化学生物学年会在中国的第一次举办,将给华东理工大学提供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推动我校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届年会以“化学点亮生命,携手共创未来”为主题 ,是一场化学与生物学交叉领域的学术盛会,期望各位与会专家代表借此机会启迪新思维、探索新模式、寻求新合作,共同推进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ICBS国际化学生物学学会副主席Jonathan Baell教授、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原定出席的国家自然科学基因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陈拥军因故未能赶到,还特意发来贺信祝贺本届年会的举办。

    在为期4天的年会中,来自美、英、日、韩、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针对化学生物学,尤其是天然产物药物化学领域最新的创新项目、最先进的技术进展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共作邀请报告89场、展示墙报100个。本届年会建立了Global Council化学生物学网络,形成了全球化学生物学科学家们的“一带一路”网络;首创女科学家论坛,邀请到12位“化学生物学未来之星”中的6位到会演讲,并评选出3位“化学生物学未来之星”,同时有14位专家学者获得“科学家旅行奖”,10位获得墙报展示奖。

    大会进行期间,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院Karl Barry Sharpless教授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刘鸿文Hung-Wen (Ben) Liu教授受聘为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斯里克普斯研究学院Karl Barry Sharpless教授在“SuFEX点击化学的生物应用”大会主题报告中,介绍了SuFEx点击化学反应在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和药物化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并提出了这种新方法在抗病毒和抗癌活性小分子发现方面的应用。邓子新院士作了题为“DNA硫修饰的化学生物学”的报告,回顾了DNA硫修饰的发现历程,阐述了DNA硫修饰作为第一种发生在DNA骨架上的生理修饰的分子机制、限制修饰和抗氧化功能,并介绍了细菌基因组上DNA硫修饰和甲基化修饰是如何汇集在一起并影响微生物细胞中的协同进化与互作的最新进展,最后,对DNA硫修饰的生物学功能和意义进行了展望。德国科学与工程院院士Rolf Müller教授作了题为“基于细菌生物多样性扩大抗生素结构的多样性来克服细菌抗药性”的大会主题报告,介绍了利用基因组发掘技术和action模式分析,充分分析粘细菌的次级代谢基因簇确定优先分离鉴定的活性天然产物的研究成果。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Jens Nielson教授以“用于制备燃料和化学物质的酵母合成生物学”为题的大会主题报告,展示了采用“设计,构建,测试”回路方法近些年的发展对酵母细胞工厂在合成一系列不同的燃料和化学物质研究上的支持。美国工程院兼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相烨(Sang Yup Lee)教授作了题为“以代谢工程手段制备非天然化合物”的大会主题报告,介绍了其课题组以通用系统代谢工程合成模式产物为前提合成内酰胺、对苯二甲酸等多类非天然化学物质以及一些非天然聚合物的方法。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教授团队作了题为“决定肿瘤细胞命运的化学生物学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靶向鉴定抵抗癌症的活性化合物以及靶向筛选抗肿瘤化合物展开讨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礼和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化学生物学的优势是如何炼成的”主题报告,强调了重视化学生物学的信号转导为新药靶点的识别以及和人类健康相关的药物和生物标志物的鉴定提供了基础,同时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中国启动了一个新项目(2018-2026),这个项目包括对生物分子修饰的动态研究过程以及对生物化学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阎锡蕴研究员作了题为“纳米酶的发现及其应用”的主题报告,分析了纳米酶以及其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刘鸿文教授作了题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中环化反应的机制研究”的主题报告,对复合四环核心酶的催化反应的最新进展作了介绍。

    “ICBS年会在中国成功举办,不仅能促进我国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世界影响和地位,还能够与世界各地科学家近距离研讨交流,加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队伍建设,促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推动该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并将通过化学生物学‘一带一路’网络计划,放大化学创新的优势,造福人类幸福生活、创造美好未来!”张立新如此表示。

    据悉,ICBS是一个非盈利的致力于提升化学与生物的交叉学科领域研究水平及提供教育机遇的独立组织,ICBS年会是生物学和化学交叉学科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会,已先后举办五届,2017ICBS年会首次在中国召开,标志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大。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化学生物学领域的声音在逐渐增强,还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华东理工大学张立新教授去年在美国被选为ICBS主席,Emory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药理系主任傅海安教授当选ICBS董事会主席;在第六届ICBS年会上,共评选出3位“化学生物学未来之星”,其中2人来自中国,他们是在化学生物学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复旦大学的张琪教授和浙江大学的张海涛教授。在前5届国际化学生物学年会中,获得此项殊荣的12位科学家中只有一位来自中国。同时,鉴于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大会董事会修改并通过了大会章程,决定让张立新教授连任两届大会主席,张立新教授是国际化学生物学学会首次连任两届的大会主席,这是对中国科学家和中国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科研成绩的认可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