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院一研究成果在德国应用化学在线发表

03.02.2015  10:49

      最近,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在线发表了我校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童晓峰课题组的研究论文“Palladium(0)-Catalyzed Iminohalogenation of Alkenes: Synthesis of 2-Halomethyl Dihydropyrroles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Alkyl Halide Bond Formation” (文章链接: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410996/abstract )。
      童晓峰课题组运用逆向思维的研究策略,成功发展出两个核心技术:一是低价过渡金属催化的卤代烃形成方法;二是电性反转的亲核催化反应,并且把这两个核心技术广泛运用到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上。
      一般而言,卤代烃是低价过渡金属催化常用的起始原料,如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就广泛使用各种芳基卤代烃。与之相反的是,童晓峰课题组运用逆向策略,在钯催化卤代烃的形成方面进行研究。继他们小组在2010年首次报道了钯催化烷基碘化物的合成(JACS, 2011, 133, 6187-6193),这次发表的研究解决了更具有挑战的烷基溴代烃以及烷基氯代烃的形成问题。该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不同于目前流行的应用大位阻富电子膦配体促进C-Pd(II)-X还原消除的方法,课题组从基本的金属有机理论出发,采用贫电子膦配体,成功解决了该领域困扰已久的难题;其二,运用同位素标记等手段,在国际上首次解决了C-Pd(II)-X还原消除的反应机理。
      该研究工作主要由与苏建华教授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陈晨同学完成,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