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2.0版上海自贸区要起“化学反应”

13.04.2015  16:02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的自贸区建设已经由上海的“一花独放”变成“四朵金花”,扩区后的上海自贸区将有哪些变化?昨天,第二届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国际论坛上,上海浦东新区副区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在演讲中表示,在新的阶段,自贸区建设既要注重制度创新,又要注重功能创新。120平方公里的新版上海自贸区应该在各区域间形成化学反应,提高整体竞争力。

简大年认为,要建设2.0版的上海自贸区,首先要考虑自贸区建设如何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本质结合。在这一目标之下,2.0版的上海自贸区应向制造业、服务业开放并重,出口和进口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服务业开放和贸易平衡;向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放松资本管制,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向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并重转变,更加注重要素、商品与服务的跨境流动; 向在岸与离岸业务并重转变,更加注重离岸功能的拓展等。

简大年认为,在新的阶段,自贸区建设既要注重制度创新,又要注重功能创新,要思考如何与四个中心建设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加速建设一批高能级、面向国际的金融、贸易、航运平台和创新平台。“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是上海自贸区的重中之重。”简大年说,上海自贸区一方面可以依托几个片区着力建设人民币的定价、交易、清算中心;另一方面,要探索自贸区建设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并认真研究跨境交易、保税研发,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安全等问题,促进研发资源、科技人才以及与科技创新相关的资源要素在自贸区框架下率先实现。

2.0版的上海自贸区,将包括陆家嘴、世博、张江、金桥以及保税区域,这些区域各有特点优势,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如何融合?简大年提出,各区域不应是简单的物理组合,而是有机的化学反应,通过金融、贸易、航运、科技资源的相互支撑,功能叠加,促进高端服务、先进制造、科技研发、金融贸易、航运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和多功能整合的系统竞争力。

简大年还表示,下一步上海自贸区建设要思考如何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有机结合。

本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新加坡管理大学第一副校长夏睿杰,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复旦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梁信军,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李善民等也作了主题报告。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院士与出席论坛的嘉宾共同启动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记者 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