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敢于发明创新 农民工成技改专家

27.05.2015  18:03

 

怎样才算是一个“好工人”?在30岁的高级焊工胡振球看来,只当个“螺丝钉”、踏踏实实地完成本职工作还不够,还得会使巧劲:“工人不是机械,工作中要时时刻刻动脑子,勤于、敢于发明创新,这才能算是好工人。

胡振球来上海8年,从一个连图纸都看不懂的农民工,成长为“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如今担任上海神舟汽车节能环保有限公司的车间主任,管理近百人。

促成胡振球有这么大转变的原因,是他对于技术改进的痴迷和钻劲。刚到上海时,胡振球只需负责焊接节能公交车、纯吸式吸尘车等车辆的部件。然而,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胡振球还“闲不住”,经常拿着图纸跑到技术员那里去请教专业知识,工作之余还经常捣鼓一些小研发。“可不能看轻一些小创造、小发明,很多大的技术革新、流程完善都起源于貌似不起眼的小改进。

2009年,公司工会鼓励员工提出“小发明、小改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天天泡在一线的胡振球发现,总装吸尘车时,事先焊接好的零件不一定符合总装规格,来来回回重新制作两三次是常事,工友们常常加班加点,但效率还是不高。“为什么不能先有预装模具固定好100多件配件的规格,再按模具焊接,岂不省时省力?”此后,他一心想着这事,和同事们前后制作改进了近10次,一个多月后终于设计出吸尘车副梁预装工装,使每台车的工时从3天减少至1天,深受一线工人欢迎。这项技术革新,平均每年为企业节约成本500多万元。

胡振球说,除了勤动手、善动脑,技术改进的另一大关键在于多用眼。“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是很难搞创新的,只有扎到车间一线去,到设备运行的实际环境中去细致观察,才能琢磨出破解问题的方法。

这些年来,胡振球的钻劲让他有了不少创新成果。2010年,胡振球主持研发的纯吸扫路车成为上海世博会期间高架道路专用清扫车;2013年,胡振球起早摸黑对车辆吸尘装置的吸口进行改造,最终保住了公司200多万元的订单;他完成的50多项技术革新、10多项技术攻关都已成功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他参与改进的“清扫车吸尘口避让装置”、“控尘式垃圾压缩机”、“真空吸尘口太阳轮防撞装置”和“单仓结构道路清扫车箱体”等都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如今,虽然挑起了车间主任的担子,但胡振球还是喜欢往嗡嗡响的车间里跑,“技术创新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精益求精”。

本报记者 茅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