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转型记:从菜场普通营业员到如今公益界"大咖"

23.12.2014  15:06

  

  2004年2月27日,当时在上海好事服务技能培训中心当老师的柳梅秀给外来媳妇上课。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东方网12月23日消息:劳模之名30余年,柳梅秀每日会问自己:今天我怎样当劳模?

  这个问号,一直推着她,从菜场普通营业员,走向家政服务业“教母”和如今公益界“大咖”。直到最近,她决定谢幕。

  上海市和全国“三八红旗手”、2次荣膺上海市劳动模范。诸多荣誉,别人看来是光环在顶,于她却更多如心咒。为不负称号,她一再苛求自己,也常会孤独、疲累。

  熟悉她的人说,柳梅秀这劳模当得作茧自缚,除了苦干,她还要当智力型、创新型劳模。

  她的孜孜转型路证明:荣誉,可以用来“”着,也可以为之不断加入新的注解。

   当劳模,源自“亏欠

  谢文轶一直记得2年前他邂逅柳梅秀时的情景。

  他是美国项目管理学会认证的“全球项目管理师”。这天,他主讲“电子问卷调查技术”课程,台下听课的,不乏企业精英,其中一位50余岁大妈颇显突兀。谢文轶真心怀疑,他抛出的一连串英文或专业术语,这位全神贯注的大妈能否听懂。但课后,大妈居然径直上前,和他探讨互联网技术与她的公益事业嫁接的可能性。谢文轶不得不承认,大妈确有人格魅力,令他忍不住带着一大帮企业白领,也投奔到她的精彩事业中去。

  劳模身份,始终催她奋进。55岁时,柳梅秀参加“公益组织公信力价值”培训,在一众年轻气盛的学员中,她的年龄如此另类,却总见她最早到会场张罗,最积极提问,茶歇时满场发名片……种种努力都因为,劳模最怕落伍。

  柳梅秀说,自己当劳模,做公益,是有渊源的。

  她1956年生,在家排行老幺。3岁时,父亲突然离世,母亲一人要拉扯5个孩子,无奈要将最小的女儿送给还俗的尼姑。一走进昏暗的尼姑庵,柳梅秀瞬间明白母亲用意,她苦苦哀求,哪怕自己不吃饭,也一定要留在妈妈身边。为娘的终是狠不下心,带柳梅秀回了家。

  但日子依旧凄苦。常是一锅粥,就着一碗青菜或萝卜,一家六口围着果腹。大姐早早出嫁了。大冬天,10平方米陋室里,哥哥睡地板,下半身伸在床底。床上4人只盖一条被,残疾的二姐和柳梅秀睡中间,被子不够宽,睡在两边的母亲和三姐总有半个身子冻在外头。

  幸有众人眷顾,柳梅秀没齿难忘。她家衣裤、鞋子,多是好心人捐出的旧物;邻居时常2元、3元地接济她家买米;她的读书费,学校全免,大队辅导员对她,从来都是鼓励……这些,都让风雨飘摇的家,对周遭世界充满着感激,和无以摆脱的“亏欠”。为了“偿还”,因伤致半身瘫痪的二姐,临死前执意捐献遗体。二姐觉得,自己一生都在拖累国家,遗体留给国家作科研,才可了却她最后的心结。

  与二姐同心,柳梅秀的善心善举,不出于外在原因,只想回报社会。

  1973年,柳梅秀进入平凉路菜场,当起一名肉摊营业员,因“秤准、量足、服务优”,很快小有名气。早期菜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营业员斩肉多不肯开小刀,一刀下去,1公斤,问顾客:“要伐?勿要拉倒!重新排队!”柳梅秀却不同,菜场5时上班,她4时就到,肋条、小排、大排、夹心肉先斩好,分装进几十个小盘子,待开秤时,顾客各取所需,不必排长队;她摊位前还堆着葱、姜、霉干菜,顾客可一并购买,节省时间;她和颜悦色“接一、顾二、招呼三”,能讲宁波、苏北、绍兴各地方言,还会打哑语,见不同的顾客,即刻切换“频道”,2平方米摊位前,满是顾客啧啧称赞。她是这样替人着想的:顾客拎完菜篮子,还要回家生炉子、抱孩子、挤车子,买菜不如意,坏了一天心情。所以菜篮子这头道关,间接影响生产力。

  她总觉得,投桃报李,人心相通。一次她发烧,到街道医院就诊,好多病人都认得她,关切之语扑面而来,“姑娘,侬哪能生毛病了?”“侬毛病快点好,明朝再到侬摊位来买肉”。万没想到,大家一字排开,让柳梅秀先看病……

  至今回想,她依然感动落泪,“人家这般待我,我更要加倍对别人好”。

   劳模爱折腾

  1982年她评到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和上海市劳动模范,1985年又评到全国“三八红旗手”和上海市劳动模范。一个曾经穷得要被送人的孩子,获得如此至高荣誉,来之不易,倍加珍惜,但也有诚惶诚恐。

  下班时,同事们对她直呼:“先进啊,快去打扫厕所,先进不打扫谁打扫?”1983年和1985年市级劳模的奖励,分别是羊毛毯和鸭绒被,那是当年稀奇东西。于是同事们常要调侃:“劳模啊,这么冷的天,你的羊毛毯不拿出来给我们盖盖?

  无形的压力,令她对自己层层加码。她主动承担起为街道孤老、残疾人送菜上门工作。10时,同事下班了,柳梅秀蹬上黄鱼车,挨家挨户去送货。那些受助对象知道柳梅秀要来,早早等在阳台,伸长脖子张望着。其中一位老教授每次都要语重心长:“姑娘,你人这么好,我希望你再去读点书。

  柳梅秀却底气不足。她自己晓得,经历特殊岁月,她的文化至多小学三年级水平,当时她甚至不知道地球和太阳哪个大。

  1986年,她收到市总工会通知,劳模可到工会管理干部学校参加补习班。送菜时,她怯怯将此消息告诉老教授。在教授鼓励下,柳梅秀壮了壮胆,成了上海“劳模班”第3届学员,同班同学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王连云,曾是建设华亭宾馆的生产队长,后任上海建工七建公司董事长。

  柳梅秀顺利考入上海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完成学业后,不久就被调入杨浦区总工会任社会保障部部长,负责帮困和再就业。她激动,这不正能实现她回报社会的夙愿?当然还有压力,从菜场大集体到国家公务员,这是她从未曾奢望的梦——我该如何不负众望,当一位与时俱进的劳模?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国有企业实施减员增效。曾经,杨树浦路上,一部28路公交车,途经肥皂厂、纺织厂、煤电厂在内数十家万人大厂。然而,当改革进入阵痛期,那时兼任杨浦区总工会职介所所长的柳梅秀,亲眼见到一个个车间、一家家企业,再到整条马路,几乎全部“下岗”。成批在家待业的职工怎么办?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她发现一些机关、学校和商务楼对盒饭需求很大,于是,她帮助组建了以吸纳男性下岗职工为主的工惠盒饭社。这个盒饭社后来名气大噪,服务半径最远送到浦东金桥,日供盒饭从最初的一辆黄鱼车放不满,到后来每天出货10辆小汽车。柳梅秀还一手打造了保洁、电器维修等服务队,扶持下岗职工变身创业小老板。而今他们,不少已是千万富翁。

  纺嫂们怎么办?那时,上海家政业需求已起蓬头,但杨浦区总工会对辖区内下岗女职工就业意向抽样调查显示,仅1人愿当钟点工。她们要面子,上海女人怎能当佣人?偶然机会,柳梅秀发现上海十七织布厂下岗女工邱德馨在鞍山地区同时为4户人家服务,这个典型令柳梅秀如获至宝,迅速请邱德馨为下岗姐妹们现身说法。榜样力量无穷,柳梅秀帮助邱德馨组建家政服务社并开展技能培训,队伍迅速壮大到400余下岗女工。许多因下岗濒临破裂的家庭,重新获得收入来源,从而稳定下来。那一年,报上刊登杨浦区总工会首届家政服务培训班开班消息,用户纷纷打来电话,有在沪的英国用户提出要去阿姨家实地看看,阿姨惊慌失措,“要命了,街坊邻居都晓得我去做佣人了”。可就是这位阿姨,此后专职服务老外家庭,现在英语顺溜得很。

  2000年之后,柳梅秀受上海市总工会邀请,到市总工会好事服务技能培训中心任校长,专业化免费培训上海失业职工。但此时,上海籍阿姨因到龄后可定期领取养老金,逐渐淡出江湖。而与此同时,外来媳妇大量涌入上海,但没户口,不能交社保,就业困难,家庭关系紧张,也享受不到免费培训。柳梅秀于是写信向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提议,获时任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会长陈铁迪重视,由基金会拿出500万元,专设“万名外来媳妇就业技能免费培训”项目。很快,上海市劳动局也出台政策,将所有外来媳妇纳入免费培训范畴。柳梅秀自我规定,“好事”学校里,外来媳妇的第一堂课,必须由她校长本人亲自来上。她至少上了600节课,每节课半天。每次站上讲台,她都无比深情:“当年上海知青在全国各地,受到父老乡亲们如亲人般的照顾,今天你们来到上海,上海为你们提供免费培训是理所当然的!

  这校长当得真是不消停,还常要腾出自家屋子供外来媳妇们实训。女儿丁佳蕾已经无可抱怨了,多少个双休日,一家人难得一起吃顿饭,突然一大帮外来媳妇在培训老师带领下进了门,而母亲,则偷偷溜进小房间躲起来,不让人知道这是校长家。工钱是照付的,换来的是母亲的“得瑟”——有一年,沪上一知名家政公司年终表彰10位阿姨,其中9位出自“好事”。

  在女儿眼中,母亲太“”了。就因为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柳梅秀便想成立“月嫂合唱团”,催促女儿寻找早已失联的幼时的钢琴教师,想借音乐来唤醒月嫂爱的能力。每周六下午,在学校教室,月嫂们从“哆来咪”练起,渐渐知道了勃拉姆斯和莫扎特。月嫂们学会了哼唱国外的摇篮曲,很快就能哄孩子入睡,令东家刮目相看,自己也愈发自信起来。

  那些因免费培训而获得了好工作、好薪水的阿姨们,向校长提出希望反哺社会。如此朴素情感,柳梅秀感同身受。她问上海市总工会要到10位老劳模名单,另外由各社区提供100个困难或孤老家庭名单,然后鼓励学员阿姨们上门为老人做过年前的大扫除。可大冬天的,阿姨们骑着自行车自行前往,柳梅秀于心不忍。她听说沪上有个别克车友会,规模400余人,每回浩浩荡荡出去,多是吃饭K歌。柳梅秀灵机一动,何不让这帮私家车主,去给阿姨们当司机?这事还真一拍即合。车友队中,有教师、白领,银行行长,还有老外。一到周末,几十辆别克车聚集起来,每辆车上载3位阿姨。有如此高级的驾驶员开车,阿姨们受宠若惊;被3位妇女围着问这问那,车主也觉得很有面子。如此“帮老助洁”活动,坚持了5年。

   新潮的公益大妈

  对于母亲的“多事”,丁佳蕾渐渐理解,“她始终想搭准社会脉搏,她最怕被人看成是过时的劳模”。

  这几年,社会治理成为热词。尤其今年,“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升格为市委一号课题,其中也包括让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2011年,虹口区相关部门找到柳梅秀,希望她一起参与虹口区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的工作。虹口区已启动1000万元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和1000万元社会建设人才专项资金,区和街道层面还将大手笔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请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的助老、扶贫等公益事业。

  对于公益,柳梅秀有着天然好感,而社会组织的孵化和培育,却是全新领域。其实此时,她已到退休年龄,女儿劝她,真该画句号了。可柳梅秀执拗:“劳模不敢开疆拓土,还能叫劳模?

  于是从零开始,组建虹口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这是一个枢纽型组织,本质上是“丫头拿钥匙”——区和街道开出“政府购买服务”清单,中心负责引进或在本地辅导、孵化社会组织,让合格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订单”,中心则为政府把好资金关。

  万事开头难。有街道推出社区消防知识普及项目,但专业型社会组织却奇缺。柳梅秀有心扶持区内一位党员社工,问他计划如何开展服务,对方竟语无伦次;大量社会组织徒有满腔公益心,却相当稚嫩,投标书是手写的,财务不规范,项目执行中留不下痕迹,如此糊涂,怎能进入出资方视野?

  没办法,唯有手把手地教。柳梅秀倒有几把刷子,几年前她就参加过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课程。其中一位美国教师说,“公益项目靠赚取同情和眼泪走不远,公益项目的筹资谈判与商业谈判并无差别”,这一观点对柳梅秀是颠覆性的。于是她如法炮制,让那些“80后”“90后”们听得一愣一愣的。她说,“化缘”前,首先要详细了解出资方的宗旨、目标、偏好等,否则你连报告都递不进去;其二,正式谈判时要3人上阵,谁最善于表达的,安排他当主讲,另一位补充,最后一人基本不发声,但必须留意对方的关注点,可谓旁观者清……

  这位新潮的公益大妈,2012年去深圳参加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时,邂逅了“世界咖啡屋”理念,回来后立马将这个边喝咖啡边“头脑风暴”的新形式引入虹口。去年初,虹口首场“公益世界咖啡屋”让人惊艳:电子签到,与会者分桌围坐,每桌一只小熊公仔,谁发言就摆在谁跟前,一桌轮流转。“桌友”们边聆听,边在卡片上写下疑问、建议,最后由“桌长”汇总卡片,总结集体智慧。迄今,这一时髦的“外国人的座谈会”已红红火火举办了11场,其中第4场,还办到了虹口区区政府的会议室。

   劳模的谢幕

  今年一件事,触动了劳模的私心。

  柳梅秀的一位好友,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今年过世。柳梅秀能体会这位好友的心思:“医生喊她动手术,但她牵挂工地上还有多家拆迁户没有协调好,拖了几个月才去开刀。术后复诊,即便已约好了医生,她又临时爽约,跑到工地上去……

  “其实很多劳模,都很忘我”。她回顾自己30多年的转型路,她第一次认真地问自己:能不能到此为止了?

  她自认为自己是合格的。“公益世界咖啡屋”,项目日志管理和评估,公益项目实物操作培训等,这些在上海公益界较为领先的一整套制度、操作流程,她都可以交给后起之秀。毕竟,公益,更应该是年轻人的事业。

  所以这个月,她策划了“感恩3年”年终总结会,想与同事们一起分享虹口社会组织培育与孵化由零起步的这3年。这个会议尚在筹备中,但周边并肩作战的小伙伴们都觉察出了告别的意味。

  柳梅秀的手机里,依然保存着今年7月母亲临终前的视频。母亲卧榻的3年里,柳梅秀忙得只能一周看望母亲一次;婆婆患癌症多年,一直硬撑着,说要等到将自己儿子真正托付给儿媳妇这一天,才肯放心地走;外孙女已3岁,女儿坐月子时,柳梅秀缺席,外孙女学会走路、说话的许多第一次,外婆都错过了;还有家中一切买?烧,均由老公默默付出……柳梅秀用了几十年反哺社会,但对家人却充满内疚。

  好在终于要回归了,善始善终,这是一位执念于尽劳模本分的人,最后的尘埃落定。用时髦话来讲,她总算可以“任性”一回,回归到自己几乎要忘却的本位角色中去。

  今后每天醒来,她是不是会问自己:“今天,我怎样做妻子,做儿媳,做外婆,做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