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的中国结 李娜与最佳女运动员奖擦肩而过

16.04.2015  12:33

劳伦斯之夜,身怀六甲的李娜最终还是没有能孕育出中国体育历史性的一刻。

  在自己的主场和“最佳女运动员”擦肩而过之后,李娜还可以用“特别成就奖”来聊以自慰,毕竟这一奖项在劳伦斯历史一共只出现过两次,上一次是颁给惜败于博尔特的菲尔普斯。而中国体育却不得不继续在不断累计的奥运金牌中寻找慰藉,前路踌躇。

  已经退役的李娜、刚刚退役的刘翔、早就退役的姚明,这是过往十余年,中国体育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三位巨星。然而在此之前,刘翔和姚明也只是染指过劳伦斯“最佳新人奖”,李娜此次也是第一次有中国人获得最佳男女运动员的提名——16年时间,劳伦斯阅尽世界体坛繁华,中国体育却始终犹抱琵琶,待字闺中。

  作为当今世界惟一全球性的体育颁奖典礼,劳伦斯素来有“体坛奥斯卡”之称,甚至连评委会的组成也效仿奥斯卡,由劳伦斯体育学院成员构成。不过,既然是体育界的评选,劳伦斯自然有着她竞技属性的特征。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项权威的体育大奖肯定要有成绩、锦标作为起码的基准,尤其是在“最佳男女运动员”的角逐中,金牌和奖杯是不可或缺的敲门砖。不过要想最终叩开登上巅峰的大门,在金牌和奖杯之外,劳伦斯还有一条更重要的规则——影响力,而判断影响力的标准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职业体育的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中国运动员的最大的软肋。

  回溯劳伦斯的历史,不难发现,这项权威的评选其实也有着她明显的“偏好”:比如网球运动员,在费德勒如日中天的那几年,评委们恨不得每年都把“最佳男运动员”的小人塞到费天王手里,即便是费天王廉颇老矣之后,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也很快顺位登基;而在团体项目上,足球则一枝独秀,7度占据“最佳团队”的宝座。然而,劳伦斯的偏好绝非仅仅是50位评委的个人口味,她取悦的其实是职业体育的受众和市场,而并非简单的金牌和锦标。

  在我们把奥运会视为世界体育的武林正宗之时,世界体坛的传统豪强们其实还有另外一套江湖法制——职业体育。这两者之间甚至还有过一段水火不容的历史,即便是在奥运会彻底向职业体育打开大门之后,依然会有足球这样自愿降级坐“二等舱”的项目;网球这样心不在焉的项目。而至今依然游离于奥运体系之外的F1、高尔夫依旧自己玩得风生水起。甚至于在这套价值体系中,奥运会国家之争的概念也被淡化,正如舒马赫首先是法拉利的舒马赫,然后才是德国的舒马赫。再看看劳伦斯的历史也会发现,所谓的“奥运标准”在这个舞台的含金量明显成色不足,反而是上述这些和奥运会若即若离的项目成为绝对的主宰,唯一能够为“奥运标准”加分的就是以博尔特为代表的田径,而这恰恰还是职业化程度很高的项目。

  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是,在职业体育价值观的主导之下,劳伦斯更青睐于其自身标准下的“主流”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网球、F1、田径、高尔夫。而在“主流”之外,奥运会的金牌多少根本无法撼动其固有的价值体系,所以即便是我们在跳水、乒乓球、体操、举重等项目上星河灿烂,甚至不乏林丹这样的超级统治者和邹凯这样奥运金牌大户,也无法在这个舞台赢得足够的承认。这样的项目“歧视”也许会让人心有不平,但“主流”体育项目之所以成为主流,是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合理性的——含金量足、职业化程度高,既能够在竞技舞台上塑造英雄传奇,也能够在经济效益上成为引擎级的驱动力,还能在社会影响上引发蝴蝶效应,这完全符合人类对体育价值的综合评判标准。

  主流和非主流的界限就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几乎隔绝了中国体育通过劳伦斯最高殿堂的通路。屏障之隔,一边是我们在用源源不断的金牌计算着体育大国的高度,一边则是别人在职业体育长河中风起云涌,把传统沉淀为源源不断的物质金矿和精神财富。

  其实这道屏障并非坚不可催,姚明、刘翔和李娜,这三位受劳伦斯青睐过的人就曾经穿行于屏障两边,让我们见识了另外一个世界,也开始接受职业体育价值观的冲击。李娜甚至以个人之力彻底颠覆了中国体育固有的培养体系和价值标准,从单飞开始,到拿下两个大满贯,李娜在两套不同评判标准的体制下完成了涅槃重生,这也许才是劳伦斯两次提名她的隐藏心路,也恐怕正是劳伦斯此番登陆中国的良苦用心。

  参与由别人制定规则的游戏,这不仅仅是中国体育走向世界,需求认同、谋求地位、树立影响的必由之路,这种从入门到登堂入室,从参与到参政,从边缘到核心的过程几乎存在于中国走向世界的各个领域。在尊重规则的大前提下,如果不能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那就用别人的规则打败别人,胜者为王开路,赢者通吃。

  不妨再回到民族自豪感的话题上,对于“为国争光”,这个始终贯穿于中国体育的命题而言,是在别人不愿意玩的项目上自娱自乐,还是在别人制定规则的舞台上打败别人,哪一个更能彰显民族自豪感?最终的答案选择或许就是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泾渭之别。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