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助”工作人手短缺 居家养老多重缺陷谁来填?

02.10.2014  09:51

  “年纪大了,不想挪窝,还是喜欢在家待着。”这是老年人的普遍心声。日前,上海市妇联与复旦大学社会性别发展与研究中心围绕“老人生活照料与公共政策”问题展开调查。其中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本市七成受访者首选居家养老。在家养老,老人的衣食住行如何畅通无阻?由此,助餐、助洁、喘息式等各类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然而,随着助老服务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引起各方关注:助老从业人员由于多为退休职工,其专业素质备受质疑;喘息式服务本为家属分忧,无奈过时不接老人的现象频频发生,老人怎么办?种种问题,折射出居家养老过程中的多重制度缺陷。

   助老员疲于奔命有关部门“压力山大

  居家养老“六助”现难题

  “两荤两素一碗汤,每天中午都能吃到送上门的热饭热菜,真的让我们老人很省心。”提起爱心午餐,家住江苏路街道的周阿婆频频竖起大拇指。“不管刮风下雨,每天中午最晚11点半,总归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这些送餐员真的不容易。

  据江苏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刘玉华介绍,该街道共有5个助餐点,包含社区医院、敬老院以及居委会活动室等,每月每人花费在220元至370元不等。“为了保证老人们按时吃到爱心午餐,送餐员每天9点就前往负责爱心午餐制作的公司领取餐点,一般送到老人家的时间控制在10:30-11:30。

  而爱心午餐就餐点也有多种选择。“有的老人喜欢边吃边聊,且行动比较方便的,会前往居委会活动中心用餐;有的老人希望菜式有更多选择,且交通较为方便的,可前往同仁医院食堂就餐。当然,相当部分的老人仍旧选择居家就餐,除了四楼以上加收2元外送费外,其他老人均享受免费送餐服务。”刘玉华说道。

  据了解,助餐、助医、助洁、助行、助浴、助急等“六助”服务在本市多个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展开。“六助”理应让老人的居家养老生活更便捷、更舒适,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其中部分服务在具体推行中却存在缺陷。

  “擦桌子就是摸一下,拖地的样子懒洋洋。不过因为是免费服务,即使看到也不好意思说些什么。”金阿姨今年63岁,老伴已过世多年,自己工资收入微薄,吃低保过日子。据金阿姨介绍,街道每个月都会派助老员上门服务20个小时,但服务质量却令人堪忧,在她的印象中,这位“助老员”从来没有在她的家里呆满过一个小时。

  “即使不满意,我们也换不出人。”当这些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们对居委会提出意见时,居委会也只能两手一摊。一边是满腹牢骚的老人,一边是工作状态疲软的助老员,居委会干部两头周旋,根本无计可施。当居家养老行业在全市铺开时,“人手短缺”这一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多年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此类工作人员多为退休职工,或是外来务工人员。前者大多来自上海“4050”工程中的一些下岗人员,而这支队伍的人数只减不增;后者由于是外来务工者,流动率极高,跳槽现象频现。

  记者了解到,在江苏路街道,27位助老员要为辖区内300多位老人提供服务,人数比例将近1:10,这不仅让助老员们疲于奔命,更让有关部门“压力山大”。“有时候我们也想多帮帮老人,但真的力不从心。上午两家,下午两家,即使这样有时还会周转不过来。”一位助老员无奈道。

   “就想着找人聊聊天

  “聊吧”打破居家养老围墙

  助老服务虽存在一定缺陷,却在一定程度上方便和丰富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然而,衣食住行解决了,老人的寂寞谁来管?

  在长宁曹家堰居民区里,佳邻“聊吧”无人不晓。该居委会主任潘棠贤告诉记者,“聊吧”的起源地是社区居民印录照的客厅。“本来是三五邻居在印阿姨家闲话家常,后来人数越来越多,小小的客厅已经容纳不下这支聊天队伍了。”据潘贤棠介绍,在曹家堰社区里有不少独居老人,有的子女身在海外,精神上难免有些孤独。为了能让更多的老人聚在一起交流谈心,娱乐开心,居委会在社区活动室建立“聊吧”。记者了解到,“聊吧”以居民区活动中心为活动阵地,设置“动一动、聊一聊、唱一唱”等活动环节。“动一动”,就是在活动前做手指操、扔沙包、掷飞镖等适合老人的热身活动;“聊一聊”,就是聊聊健康养生、文明养狗、时政热点等话题;“唱一唱”,就是让老人开怀唱歌、朗诵等,展示老人的才艺。

  “‘聊吧’每周都有活动,且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有讲座、游戏、表演、学习、讨论,还有自我展示等,老人们每次来都感到意犹未尽。有些不居住曹家堰居民区的老人听说这里有个‘聊吧’也想加入,甚至想在曹家堰居民区租房住。还有两位‘聊吧’成员搬家后依依不舍,不顾路远,坚持参加活动。”在潘棠贤的心中,“聊吧”已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场所,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在“聊吧”里沟通信息、增加知识、舒缓情绪,互帮互助。有一些独居老人,以前跟别人没什么话讲,生活也很封闭狭小,但参加“聊吧”活动后,性格开朗起来,融入到这个集体中了。潘棠贤向记者介绍到,姚阿姨是他们居民区的一员,几年前她的爱人患癌症去世了,那段时间,她心情很压抑,“聊吧”的老人知道后,都来看望她,安慰她,鼓励她,在“聊吧”,姚阿姨感受到了温馨和快乐。还有一位80多岁的王老师,以前,她对国家大事不怎么关心,“无论魏晋,不知有汉”。参加“聊吧”活动后,现在,80多岁的她坚持看新闻联播,也能融入到大家的讨论中。

  “现在政府推了很多为老服务,我们老年人生活的确方便许多。但有时候一个人在家,就是想找个人聊聊天,不然闷得慌。”居民薛阿姨所言,“就是想找个人聊聊天”,这或许是居家养老老人的最大心愿,而如何开设更多类似“聊吧”的养老模式,打破居家养老的层层围墙,也是政府急需考虑的问题。

   让家人喘口气”已成子女共同心声

  “喘息式”服务违约频现折射制度缺陷

  “每天睁开眼就开始为母亲忙碌着,直到她睡去。”整整五年,徐瑾每天都要照顾身体越来越差的妈妈。“母亲因脑梗塞导致老年痴呆症,生活中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常常是刚跟人道别,转身就忘了自己做过什么事。”随着病情发展,徐瑾母亲的辨认能力越来越差,自理能力越来越弱,于是,她便一个人挑起了所有家务以及照顾母亲的重担。“每天照顾好妈妈睡下后,我就几乎也瘫在床上,累得不想动弹。而最累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理。不怨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每次有些绝望的时候,就想妈妈对我的好。”整整五年,徐瑾一直坚守在母亲身边,有时好心的邻居会来帮忙照顾一下徐母,“但这也仅限于几个小时,如果有人能来让我喘息一下,哪怕是一天也好。”徐瑾无奈叹息道。

  其实,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类似徐瑾这样的感叹和人群将越来越多,“让家人喘口气”已成了许多家有老人家庭的共同心声。有幸的是,了解该情况后,瑞金二路街道便向徐瑾伸出援助之手,在街道敬老院为徐母安排了喘息床位,而徐瑾也直叹,她是幸运的。据瑞金二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喘息式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一种延伸,旨在为家属提供一个“喘息期”,以便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陪护工作。“在家属提出申请之后,工作人员会对相关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评估,比如三个月内是否住过养老机构、家中原本是否确实由亲属照顾等。在入院前,还会对老人进行简单的体检和心理测试。一般说来,家属在递交申请后最快两至三天内,老人即可完成评估安排入住。此外,每年服务时间一般不超过14天。

  本想着让家属喘口气,无奈却让某些家庭钻空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的子女故意违约,把老人送到“喘息”服务地点后,到了应当领回老人的日子,却违约不领回老人,大有把其扔给政府而不闻不问之意。此类情况下,赡养老人的责任究竟应该谁来承担?

  好心办坏事,“喘息式”服务的尴尬从侧面折射出相关法律的空白与制度缺陷。从公民层面来说,舆论在强调关爱老人的同时,对于强化制度和法律的必要性宣传却较为软弱。比如,在强调政府对养老事业的责任之时,如何从制度和法律上更多地细化公民的法定责任?像“喘息服务”中发生尴尬,倘若一旦有子女违约,损害了“喘息服务”主办的权益,如何让强硬的制度和法律来为“喘息服务”撑腰?这一系列的养老问题,不仅为政府,也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