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上海书展,这些新书值得一读

13.08.2016  20:08

2016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将于8月17日开幕,届时,将有5000多种图书“汹涌而来”,该如何选择?以下图书各有亮点,或可重点关注。

了解地球村的“邻居

在今天的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明,都已不再是独自封闭的存在,了解别人,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美国传记》系列,[美]马克·C.卡恩斯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美国传记》系列是一套了解美国历史与现状的理想读本,甚至被称为美国人的《史记》。

有些人一味地赞美美国,也有些人总认为美国居心叵测,这样两极化的观点,都源于对美国缺乏深入的了解。比如,这个年轻的国家如何在20世纪成为第一强国?它如何面对尖锐的阶级冲突?它怎么处理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冲突?它的悲哀、雄心、光辉和黑暗……

美国传记》系列选择了一些美国的杰出代表人物,但这些人物并不是我们平日里熟知的政界要人、文体界明星,甚至可说是陌生的,但他们都和某种对美国、对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有关,比如美国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种族主义等。正是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的历史,塑造了美利坚这个独一无二的国家。

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美]阿瑟·赫尔曼著,启蒙编译所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苏格兰在17世纪末还是欧洲最贫穷落后的国家,却在18世纪中叶奇迹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出现了经验主义哲学家大卫·休谟,自由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深刻影响欧洲浪漫主义的沃尔特·司各特,改良蒸汽机的詹姆斯·瓦特等大批近代文明史中的巨擘。他们引领的苏格兰启蒙运动“发明”了现代世界,创造了构成现代世界文明的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和现代民主。苏格兰人不仅成为大不列颠帝国的中流砥柱,更随着“大西洋时代”的脚步,将现代文明理念传扬到欧美乃至全世界,启动世界朝现代文明转向。

一个弹丸之地,如何成了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主导力量?《苏格兰:现代世界文明的起点》将解开这道连大部分苏格兰人也无法回答的谜题。

印度是与我们共处同一块大陆的另一个大国,所以,对印度的了解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是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也是印度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被称为“印度国父”。在他眼里,印度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印度的发现》,[印]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著,向哲濬、朱彬元、杨寿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印度的发现》是尼赫鲁于1944年5月至9月在狱中写就的关于印度往昔、现状和未来的经典名著。他从政治、哲学、宗教、文化等诸方面追溯了自古代到中世纪的印度悠久历史,生动描绘了印度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同时冷静回顾了近代印度壮阔的民族解放历程,并且热切而又不失理性地展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民族命运。一个国家的民族自信来源于其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尼赫鲁对印度的历史进行重新阐释,恢复了印度人的自信,重新唤起了印度人的文化自觉和身份意识。

本书英文版自1946年面世以来,多次重版,长销不衰。

阅读他国重要政治人物对岁月的记录,也是了解地球村“邻居”的好方法。《白宫岁月》详细记载了基辛格作为总统国家安全助理,在尼克松政府任职的头四年(1969-1973)中的经历。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美]亨利·基辛格著,方辉盛、赵仲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基辛格在回忆录中,记录了包括他本人赴巴黎与北越进行秘密谈判,直至越南战争结束;1970年约旦危机爆发;1971年印度-巴基斯坦战争打响;通过秘密渠道与前苏联领导人进行面对面谈判,以限制核武器竞赛;秘密访华,并于1972年在莫斯科与北京召开历史性首脑会谈等重要的国际事件。

书中还细致描绘了众多世界领导人的形象,基辛格对尼克松、安瓦尔·萨达特、戈尔达·梅厄、约旦国王胡赛因、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毛泽东、周恩来、维利·勃兰特、夏尔·戴高乐等,都留下了极其坦率的个人评论,时而微妙,时而坦率到近乎无情。

白宫岁月》是198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著作,也是基辛格对这一重大历史时期恒久而宝贵的贡献。

两本家书抵万金

我们总是能从名人的家书中读出很多的启示、感悟和情绪,《傅雷家书》自1981年面世以来,至今已35年。35年间,市面上的名人家书刊行不绝,长销不衰的似只有《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由译林出版社独家出版的最新版《傅雷家书》,由傅雷次子、傅聪胞弟傅敏选编,是傅雷家人亲自编定的家书精选本,因家书著作权的完整拥有,本书情节完整,背景清晰,人物鲜明,好读又感人。

傅雷家书》,傅雷、朱梅馥、傅聪著,傅敏编,译林出版社

傅雷家书》所传递出来的傅家的家教家风,显现的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线是“先做人”。关于“做人”,傅雷写道:“我说的‘做人’是广义的:私德、公德都包括在内,主要是对集体负责,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傅聪这样理解:“我父亲说的做人绝不是世俗概念的‘做人’,什么要面面俱到啊,什么在社会上要怎么怎么样啊,等等。他说的‘做人’,恰恰相反……是那种意思,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样的人,是在最高意义上做一个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

另有一本新近首次面世的家书是《董必武家书》,这是三联生活书店继“2015中国好书”《谢觉哉家书》之后推出的姊妹篇。

董必武家书》,董必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董必武是“延安五老”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这样一位备受尊重的革命者,一位国家领导人,在家庭生活中,是如何教育子女,关爱家人的?读其家书,可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朴诚作风与优良品格。对妻子的关心,对子女的教育,对亲人的帮助与教导,都在一封封家书中体现出来。

抬头望星空,低头寻自我

因为屠呦呦的获奖,更因为科普工作者们持久的努力,人们对科学、科技的热情越发高涨,科普类图书大受欢迎。

飞越冥王星》,郑永春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飞越冥王星》是行星科学家、科普作家、首位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的新作。

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探测器抵达最接近冥王星的位置,距离冥王星表面约1.25万千米。飞越冥王星是人类航天器第一次近距离探测冥王星及柯伊伯带,是太阳系探测的历史性一刻。

郑永春持续关注这一重要科学事件,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萌发了带领公众一同“飞越冥王星”、将行星科学研究与公众科学教育相融合,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传递科学思维方式,培养科学兴趣,增强科学素养”的想法。于是,在研究之余潜心编撰了这部《飞越冥王星》。

阅读此书,除了能让我们对那颗神秘星球多些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记得时时抬头仰望星空。

抬头仰望星空,低头探寻自我。我们是谁?我是谁?这就是科学记者詹妮弗·奥雷特在《我,我自己,为什么》一书中要解答的问题。

我,我自己,为什么》,[美]詹妮弗·奥雷特著,胡晓姣、张温卓玛、马鹏飞译,中信出版社

定义自我的方法多种多样。自从镜子被发明以来,认知自我已经成为哲学家、神学家、科学家,甚至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使命。但这本书中认知自我的方式颇为古怪,是一次引人入胜、惊喜连连的前沿科学探索之旅,其中既有丰富的历史资料,也有让人大开眼界的最新研究发现。在一众科学巨匠的带领下,我们可以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大脑图谱、人格测试;并在互联网科技和算法的帮助下,进入网络游戏和脸谱网的虚拟现实世界,设计自己的化身;还可以在好莱坞巨星和流行文化的召唤下,从《哈利·波特》和《盗梦空间》等科幻大片中发掘记忆和思维的奥秘。

载入史册”的一次争吵

此次书展,还有不少文史类好书,除了上海人民出版社老书新做的《汤因比著作集》《尼采著作集》《杨宽著作集》《文博大家丛书》等外,还有一些“新面孔”。比如诺奖热门作家阿摩司·奥兹的新作《乡村生活图景》。

乡村生活图景》,[以色列]阿摩司·奥兹著,钟志清译,译林出版社

乡村生活图景》被公认是阿摩司·奥兹继《爱与黑暗的故事》之后小说创作的新高度,迄今已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

故事发生在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以色列乡村,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掩盖着令人不安的事实:陌生人的来访打破了蔡尔尼克的平静生活,深埋心中的怨艾如潮翻涌;女医生久等外甥不至,明知一个电话就能弄清真相,却选择追至司机家中查看,在孤独中想象外甥正在前来的路上;房产中介跟随少女参观老宅,在欲望和良心的挣扎中陷入被囚地窖的危险;村长收到妻子的便条,心生疑窦,果然,妻子仿佛人间蒸发……故事中每个人都在追寻,但始终一无所获。

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美]约瑟夫·弗兰克著,刘佳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陀思妥耶夫斯基:受难的年代,1850-1859》也是一部很重要的作品,它是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中的第二部。

1976年至2002年,约瑟夫·弗兰克用25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恢弘壮阔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被公认为是世界范围内最权威厚重的陀传,配得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卡拉马佐夫兄弟》那样的伟大作品。

受难的年代》描摹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9世纪50年代的艰难历程。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受难的年代里进一步巩固了“反叛的种子”,苦役与流放并没有击垮他,通过“西伯利亚小说”的写作,他顽强地保持着与俄国文坛的精神联系,直到1860年代初重返俄国文坛。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次认真的恋爱、婚姻等事件都发生在本卷描述的年代里。

维特根斯坦的火钳:两位大哲之间的十分钟争吵》,[英]戴维·埃德蒙兹、约翰·艾迪诺著,蔡宇译,格致出版社

维特根斯坦的火钳:两位大哲之间的十分钟争吵》,光看书名,就很“好玩”,实际上这也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娱乐性的图书,是一部可以当成小说读的哲学家传记。

围观两位宗师级哲学家吵架是怎样一种体验?本书讲述的正是两位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与波普尔之间的一次冲突。

1946年10月25日,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一个挤满人的房间,发生了他们两人之间唯一的一次会面。但这次会面并不愉快,维特根斯坦和波普尔产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一度剑拔弩张、兵刃(火钳)相见。这一插曲成为了哲学史上的一段传奇,几十年以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本书从维特根斯坦与波普尔的这次争斗展开,梳理了20世纪的哲学史,是哲学、历史和传记的交织。读罢此书,你或许会为这本书的文学性感到惊讶,教科书里的哲学家活了过来,显现出有温度、有人味儿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