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一研究成果再次大幅刷新“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纪录

24.03.2016  17:36

    化学学院钟新华教授课题组在量子点敏化太阳电池(QDSC)方面的研究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该类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记录现已提升至经国家光伏质检中心认证的11.6%,较先前创造的9.0%效率纪录提高了29%。相关研究成果“Zn-Cu-In-Se Quantum Dot Solar Cells with a Certified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11.6%” 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

    该工作主要由化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杜骏、博士研究生杜中林及中科院化学所胡劲松研究员完成,同时得到了日本Electro-Communications大学Qing Shen教授、我校化工学院龙东辉教授、东南大学孙立涛教授等课题组的通力协作。该研究成果也是化学学院龙亿涛教授领衔的基金委创新群体“面向能源的光电转换材料”项目又一新成果。

    QDSC是用半导体量子点作为光捕获材料的敏化太阳电池。由于量子点优异的光电性能及敏化构型对材料纯度的低依赖性,QDSC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特点,因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虽然近年来QDSC的效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从2012的5%提高至数月前的9.0%),但10%转换效率这一太阳电池商业应用的门槛,对QDSC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及。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效率QDSC均是基于含高毒性铅、镉元素的量子点,这无疑将影响其日后商业应用。基于“绿色”环保材料理念,该课题组设计合成出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不含高毒性重金属的Zn-Cu-In-Se (ZCISe)合金量子点光捕获材料,并取得了11.61%的认证效率。这一结果为所有类型量子点太阳电池(包括敏化构型及异质结构型)的最高效率,同时也将QDSC光伏性能第一次提升到了与同类型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相同水平。

    钟新华教授近年来致力于QDSC的研究,提出能带耦合调控电子结构、降低电子态密度抑制复合、增加活性位点提高对电极催化活性等思想,解决了量子点窄带隙与高导带能位顾此失彼的矛盾、高电荷复合、对电极催化活性低等制约QDSC效率的关键科学问题,创造并保持着被同行认定为2012年 (5.4%)、2013年 (6.7%)、2014年 (7.04%),及2015年 (8.5%) QDSC效率的最高纪录。2012年以来,钟新华教授以唯一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 (4篇),ACS Nano (4篇) 等期刊发表有关QDSC论文34篇,其中2篇入选ESI “Hot Paper”,10篇入选ESI “Highly Cited Pa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