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造业的交融与碰撞”主题讲座在上海交大举行[图]

21.12.2015  18:40

2012年12月1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上海国富光启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冠名的交大海外125期容闳大讲堂之“世界制造业的交融与碰撞”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讲座特邀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美国林肯大学工程博士、美国国家一级注册工程师陈萍生,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高级营销总监刘建峰作为主讲嘉宾,对话世界新工业革命,共论《中国制造2025》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刘牧群、教务长王良志,上海国富光启云计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新进等嘉宾以及200余名企业家校友出席讲座。

谷来丰致辞,他介绍道,海外教育学院作为上海交大直属的专门从事高端继续教育的学院, 已累计培养了6万多名社会精英。最近两年,学院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充分利用交大的高端资源,拓宽学院的发展路径,在智能制造、工业4.0等领域的研究和办学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不仅引进了德国原汁原味的工业4.0课程,开创了线下特训营等课程,还与虹桥、奉贤等区共创科技基地及智能城市;学院与校友合作共同推动了智能科技、机器人操作系统、程序员等课程,力争在5年内培养1万名以上新型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谷来丰表示,在“互联网+”如火如荼的发展中,中国将面临制造业保卫战,而目前所热议的“智能+”是否将是下一个风口?是我们一直积极探寻的问题,也希望本次讲座能够为此指明方向。

李耀新做《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发展》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从当今全球经济、全国经济及上海市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都说明一个问题,人类从工业革命到现在,激发了巨大的产能,现在进入到从短缺到全面过剩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现在用智能发展代替原来的粗放和重视速度、追求规模的发展模式,走上可持续的过程。在谈到中国制造的前景时,李耀新表示,对接《中国制造2025》,需要大力培育“四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促进制造业的转折转型创新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陈萍生做《中国企业如何导入工业4.0》的主题演讲,他提到,互联网时代并不意味着制造业的消亡,即使互联网再发达,它也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物理设备仍是必须的媒介与终端,至少在当下至今后的很长时间内不会消亡。传统制造业需要的是智慧“养分”将它旧貌换新颜。传统制造业需要战略、定位和转型。陈萍生给出了一剂“良方”,即国内制造业首先要练好基本功,做好品牌宣传,“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脚踏实地,仍是先决条件”。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基于上一次的基础,需要拾级而上,不能一步登天。电脑化、系统化、信息化、自动化都是工业4.0的基础,缺一不可。

刘建峰做《创新ICT驱动新产业革命》的主题演讲。刘建峰介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CPS等为代表的新一代ICT技术,无论是对于构建网络强国,还是建设制造强国,都堪称马力最为强劲的“引擎”。在《中国制造2025》里,还特别强调了ICT对于构建制造强国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华为通过提供全层次开放的敏捷网络,致力于携手更多ICT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打造出适应中国企业业务部署的创新型解决方案,在企业网络平台的建设中,华为所提供的基于全层次开放的敏捷网络,将携手更多的ICT伙伴,打造出更加适应企业的整合交付方案,实现端到端价值链的重塑,协助企业实现商业上的价值与成功。

王战做《智能制造与中国经济》的主题演讲,他分析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特点,阐释了地缘政治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剖析了国内经济形势特征以及当前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他提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依靠创新来驱动发展,而上海是最有可能建成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之一。20世纪80年代上海成功迈过了轻工业发展的第一道坎,20世纪90年代又成功迈过了重化工业发展的第二道坎,“十三五”期间上海制造业需要成功迈过第三道坎,“这对上海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改变把发展服务经济等同于发展服务业的认识偏差,依托上海郊区发展制造业的独特优势,克服商务成本和人力成本方面的制约。智能制造是上海迈过第三道坎的重要选择,上海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智能制造应该成为上海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圆桌论坛环节,四位演讲嘉宾就“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对策”这一议题展开了热烈对话,并对现场观众所提出的“智能生产技术和产能过剩有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大型的工厂在订单饱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智能改造”、“如果发展智能农业、大量使用机器人的话,广大的农民该何去何从”等热点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讲座后,刘牧群和王良志分别为四位嘉宾颁发了容闳大讲堂纪念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