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话题① R&D到R&B:三家外企创新理念

27.02.2015  12:39

      三家企业的创新理念

  利乐中国:创新离市场有多近,离成功才有多近

  霍尼韦尔:创新不一定要造出一个全新产品,关键是发现和抓住市场机会

  GE中国:最高阶的创新在于决策——知道下一个能赢得市场的科技创新在哪里

  R&D(ResearchAndDevelopment),全社会科学技术研发投入的缩写,一个光鲜的名词。很长时间,人们将R&D经费作为重要的数据写进统计报告中,以此衡量一家企业、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其背后隐藏的逻辑基本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投入多少才能产出多少。然而,在跨国公司里,真正决定命运的创新却是另一种统计:R&B(ResearchAndBusiness),科技研发和市场转化投入。

  一字之差,折射的是不同的创新理念与思路。

  问问“为谁创新

  瑞典家族企业利乐,是一个专心做饮料包装的跨国公司。如今市面上各种牛奶、酸奶、果汁的纸包装,大多出自他们家。和许多跨国公司一样,利乐非常重视研发工作,每年会拿出上一年度公司利润的4%,投入产品创新。不过,在利乐,科技经费的使用既大方,又很严苛,每一笔费用投入前,老板都会问同一句话,“你这是为谁创新?”为谁创新?已深入利乐人的骨髓。凡事都要弄清为什么创新,他们才觉得心里有底。说清了为谁创新,哪怕再多的投入,也不可惜。

  位于浦东康桥东路的利乐中国研发中心最近就发生过一件有趣事。一天,上海一家奶制品企业找到中心,说要将原来6毫米吸管改为8毫米,因为公司刚刚研发了一款新品酸奶,比较粘稠,吸管要粗一些才方便饮用。

  对一般人来说,如果没有刻意提醒,吸管多出来2毫米,是不会被注意到的。然而,在利乐工程师看来,2毫米之差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将要改变吸管插孔的薄膜设计、内层包装的粘合度设计等,因为吸管变粗,自动化流水线上的产品堆放工序也需要重新校准精度,这样整个生产线都将调整。

  为了2毫米改变,有必要投入如此大的人力财力吗?利乐认为有,因为这是市场的需求。利乐中国产品总监姚蓓莉对这样的创新很有信心,“我们知道为什么投入,创新离市场有多近,离成功才有多近。

  创新不能躺在书架上

  在浦东张江园区,有一间称得上“包罗万象”的科技体验中心,推开大红色的中式大门,五花八门的创新产品立刻迎面扑来——从飞机辅助动力系统,到汽车涡轮增压器;从过滤PM2.5的劳防口罩,到智能识别的指纹安全门禁……人们很难想像,这些新鲜的科技产品全部出自一家老牌工业企业——霍尼韦尔。

  是创新改变了霍尼韦尔的命运。成功秘诀之一就是,从不一味追求“颠覆式创新”,而是专注于几个优势领域展开战略性研发,对相关工艺做持续改进。三年前,霍尼韦尔瞄准中国2.0T以下小排量涡轮增压器市场,包括1.0T,甚至0.8T,这在全球其他市场几乎都是空白。虽然霍尼韦尔没有发明创造出全新的技术,但正是因为在2.0T以下领域能做到绝对的技术领先,这让他们的涡轮增压器业务在中国年增长率超过30%。

  “光有很酷的灵感,但不能把创意通过技术转化为商业契机,就等于纯粹的科学。”霍尼韦尔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盛伟立说,创新不应该只晒在书架上。对于企业来说,衡量创新最核心的指标就是对企业业绩的贡献,“创新不是一定要创造出一个全新产品或者做出和别人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关键是要能够发现和抓住市场机会,实现有价值的创新。

  做现实主义创新家

  不久前,GE中国研发中心被评选为2014中国最佳创新企业。

  GE中国的成功,可以追溯到一台CT机。2000年,现任GE全球副总裁、中国研发中心总裁的陈向力博士,与十来个同事,一起来到上海筹建中国研发中心。三年后,陈向力带领医疗研发团队,率先把创新的矛头指向在美国市场已司空见惯的核心产品——CT机。

  价格昂贵功能繁复的进口CT,通常只有财力雄厚的大医院才买得起。中国研发人员还发现,美国研制的CT机在中国遭遇了另一种“水土不服”:速度太慢。在美国,一台CT机一般一天诊断20来个病人即可;而在中国,一天200多个病人都停不下来。完全在中国本土自主研发的博睿CT机剔除了一些多余设计,对散热功能和按键配置做了改进,售价也成功“瘦身”。由于性能出色,这款小型CT机在其他新兴市场同样热销,并进入欧美发达国家。

  中国研发为何能成功“逆袭”?因为GE中国遵循了一条“创新铁律”:没有市场根基的创新,是不被需要的。某项具体科技的革新,仅仅是GE创新链上的“螺丝钉”,最高阶的创新在于决策——知道下一个能赢得市场的科技创新在哪里。所以,GE全球研发中心培养的,不是沉醉在诺贝尔奖梦想或发明快感里的浪漫主义科学家与技术极客们,而是具备了市场和客户思维的现实主义创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