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头版头条]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集聚更多领军人才

08.03.2016  20:34

创新发展理念首要的是创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时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    

这两天,沪上高教界、科技界和高新技术产业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在第一时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多位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上海需要有抢占时机的意识,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对创新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一些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重点科技创新领域赢得优势。    

引领创新,要在具有颠覆性重大影响的重点创新领域谋篇布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务之急是要面向科技前沿,在一些对未来产业具有颠覆性重大影响的创新领域重点,进行谋划和布局。”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教授认为,上海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充分激发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要聚焦一些重点领域实施若干创新战略行动计划。比如,可以重点抓住大数据产业技术、智能制造、精准医疗、互联网金融以及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合力助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    

张杰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当今我国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大学作为国家知识创新活动的核心,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动力之源,引领着国家的创新发展。当前,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大学应当担负起引领创新的责任和使命。“助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上海需要有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作为支撑。”    

基础研究具有超前性和非功利性的特征,短期内看不到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将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直接效应。”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认为,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大学要抢抓时机,在原始、重大、基础科技创新上提前部署,有所为有所不为。    

抓住时机,抢占科技前沿的制高点,沪上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都在向一些世界级难题发起冲刺。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洪智勇介绍,瞄准高温超导材料这一基础材料研发的世界级难题,该公司坚持装备与材料同步发展的思路,自主设计和制造的公里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线拥有全面的知识产权,为我国高温超导带材的规模化发展扫清了装备瓶颈。复旦大学表示,今年将着力推进网络空间安全、精准医学、蛋白质机器、量子调控、纳米科技、生殖健康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度参与“中国脑计划”,落实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资源,形成全新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推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创新主力军的作用?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胡寿根认为,整合资源尤为重要。“尤其要加大高校之间、高校与研究院之间开展基础研究合作的支持导向,争取早日建成若干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研发平台。”    

在上海张江,新建市属高校———上海科技大学正在开启全新的探索:努力把大学教育与尖端科研、创新创业相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说,上科大周边既有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一批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又驻扎着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由此,上科大无论是培养创新人才,还是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开展科研攻关,都贯穿着促使“大科技”和“大学”相互融合的思想。比如,学校周边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向上科大师生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来自周边大院大所的研究员能以特聘教授的身份到大学参与教书育人,体现科教融合;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可以走进周边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更多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    

发展大型客机项目,中国商飞公司落户上海,是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大飞机研制,同样需要产学研的无缝对接与合作。中国商飞公司表示,今后将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组织技术攻关,突破航电、飞控控制律、自动化装配等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民机系统集成能力、供应商管控能力、适航取证能力、客服支援和运营保障能力。    

吸引人才,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价值实现

当前,新一轮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加快人才发展成为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推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上海须高屋建瓴地科学谋划人才战略。    

市经信工作党委书记陆晓春表示,当前,上海产业与信息化人才工作面临着新挑战,主要表现为: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质量难以满足创新经济发展需要,人才项目与资金、政策资源投入存在不足,人才评价激励、创新创业扶持等需要进一步优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竞争将更趋激烈。“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必须以人才是第一资源、抓人才就是抓创新发展的新理念为引领,以围绕创新链配置人才链为主线,全面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价值实现。”    

裴钢说,要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集聚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是第一位的。广泛吸纳国际、国内一流人才到上海工作,创新创业,除了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上海要积极开辟新的引才渠道,开展符合高科技发展规律的新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探索。比如,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鼓励以非营利为主的慈善资金进入基础研究领域。    

张杰认为,在推进全球科创中心的进程中,上海应建立吸引和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既要吸引世界顶级大师和全球顶尖科技人才的常驻,还要不断培育各类创新人才。自2007年起,上海交大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规模化引进和校内青年人才的批次化培养;2010年起,该校在师资队伍中全面启动分类发展改革,并于2013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构建长聘教职和长聘教轨师资队伍体系,全面推动引进人才队伍与本土人才队伍的并轨。截止到2015年底,上海交大初步形成同台竞技、同轨运行、共同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形态。    

来源:《文汇报》 2016.03.08 第01版 要闻    

来源: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集聚更多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