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开展“增强区域创新活力”调研 研究提升创新创业载体效益

10.08.2015  11:06


  一些创新创业园区挂了国家级、市级“牌子”,为何没有产出更多后续效益?如何引入和扶持优质的市场化运作主体,在创新创业载体中孵出更多“金蛋”?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怎样挖潜,才能“”出更多创客空间、孵化器?

  对接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目标和要求,长宁区开展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区域创新活力”调研,其中对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进行了把脉、会诊,提出诸多建议。据此,区里正在酝酿一系列改革举措。

  挂了创新类“牌子”,却没发挥好效益

  盘一下“家底”,在创新创业载体资源方面,长宁区已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平台——有政府主导的东、中、西三大科技园区;有以企业为主推动建设的科技园、创意园等;有高校、科研机构承建的国家级重要科研基地;也有市场化运作、兼具天使投资功能的众创空间等。

  载体丰富,从中脱颖而出的知名创业者和创业团队不少,但喜中也有忧。调研显示,区内部分园区、基地与产业发展定位结合比较紧密,比如红坊、慧谷白猫、天山时尚园等;但也有一些园区和基地,虽获得了不少国家级、市级创新类授牌,但发挥这些“牌子”的作用、扩大后续效益不够,缺少产业特征鲜明的创新集群,缺少经验丰富的市场化、专业化孵化机构。有些园区和基地,满足于当“房东”,收租金,对拟入住企业缺少产业领域筛选,对已入住企业关心扶持不够,作为科技创新特色产业基地的优势不明显。一些国有企业、国有资本,侧重动拆迁与房地产开发,在创业载体建设和管理上发挥作用不够。

  中心城区寸土寸金,长宁也同样遇到创新创业载体资源不足的问题。区内商务成本和生活成本较高,初创型企业、创新项目所需的低成本便利化的创客空间、孵化器总量还不够多,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创新创业门槛。一些早期建成的办公楼可以作为创业载体,但硬件设施、信息化条件有待改善。

  政府组织创业课堂,还要动员人来参加

  “大力支持社会化主体运营的新型孵化器”,在长宁这份调研报告中,这样的表述反复提及。此前的实践也表明,一些由市场化、社会化主体运营的孵化空间,往往会给政府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区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深有体会:政府部门组织创业课堂、交流活动,往往要动员人家来参加,而且场子里反响并不热烈;而一些专业机构组织类似活动,创业者们纷至沓来,热火朝天。

  天使投资机构“苏河汇”在长宁等区打造创新创业孵化空间。“苏河汇”每个月要看800多个项目,从中进行筛选和梳理,选出10—20家。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苏河汇创始人说,“我们不一定找业务最好的,但要有成为优秀企业的潜质,企业要有创业基因在里面。”虽然对创业者的门槛很高,但苏河汇秉承“严进不出”理念——“进来严,一旦选进来,我们就会陪伴创业者走下去。”该机构两年间就孵化孕育出150多家企业,从中走出一大批优秀的“80后”、“90后”创业者。

  提升创新创业空间的品质和能级,很多时候,政府与其“亲力亲为”,不如“借力而行”。长宁区将支持苏河汇、Ucloud、德必易园、行健园等社会化主体运营的新型创新孵化空间建设,加大对这类平台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倾斜。

  怎么扶持?政府支持方式从分配式扶持向引导式扶持转变。原先,区里对园区、孵化平台的扶持方式是,根据其获得的资格认定给予补贴;今后,政府将采用“后评估、后补贴”的方式,评估内容包括:园区和平台孵化企业的数量、企业获得多少风投资金、为创业者提供了多少专业服务、云服务的质量等,在综合评估基础上给予财政支持。

  整合资源积极挖潜,形成创新孵化网络

  科技园、创意园、工业园、孵化器、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如今,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名称很多。各自随意生长,可能“乱花渐欲迷人眼”;资源整合好了,利用好了,才能“万紫千红春满园”。

  长宁区正在进一步梳理区内载体资源,希望打破科技园、创意园、大学园、工业园等园区形态定位,由一个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协同推进园区转型升级。长宁还将利用大院、大所布局调整后腾出的空间载体,推动院区合作,进行众创空间建设。

  对一些老园区,区里重在打破其传统的“房东式”管理模式,构建集投融资、创业指导、注册办理、法律咨询等创业服务为一体的园区管理新模式;指导园区进行梯队式建设,形成“预备营—孵化器—加速器”三个阶段的不同载体配置。区里将推动多媒体园区、思创大厦等一批传统科技园区加快升级改造,实现产业功能提升。同时,挖掘一批有成长潜力的小型园区,加强与大园区的资源对接和功能配套,推动园区品质整体提升。

  土地资源有限、容积率有限的情况下,创新创业空间如何拓展?长宁区将围绕临空高端创新谷建设,打造创新创业载体;还将把更多的民营载体变身创新创业空间。一些企业商务楼建好了,但招商压力大,区里积极与之对接,让部分楼宇成为创新创业载体,吸引科技创新特色产业集聚。

  “化整为零”,也是长宁拓展创新创业载体资源的一种方式。长宁正在建设标准化的孵化网点,通过统一的服务平台,为创业者在区域内移动办公提供标准化的工位和会议交流场所。数月前,中国首家创始人社群办公场所Founder创业社区在长宁开张,一批初创公司入驻。这也是上海首个“联合办公”场所——不同初创企业的员工在敞开的环境里一起办公,员工直接拎包入驻,大家共用基础设施、会议室和前台,租金按照工位收取。入驻其中的一些初创企业创始人说,这里不仅价廉景美,咖啡畅饮,还可以和其他创业团队一起合作和交流,形成创业的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