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制度:为上海“供给侧”量体裁衣

27.10.2016  04:02


  对比全球城市和全国城市,找到了定位,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如何“量体裁衣”?上海发展改革研究院在调查报告中,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汲取海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为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推进措施提出建议。报告中指出,创新供给和制度供给,应成为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的两大维度。
  创新供给:
  实现产业升级是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下一步要把握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机遇,深入推进系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增长新动能。
  产业政策要避免“刻舟求剑
  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造就了许多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也导致了一些产业依靠投资拉动、低端竞争、产能过剩的发展症结。对上海来说,实现产业升级是上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尤其是面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战略,产业政策仍不可或缺。那上海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政策?
  “我们的产业政策如果仍通过静态、固化的产能规划来为市场指方向,难免出现“刻舟求剑”式结果。”调研组指出,上海可以借鉴全球知名的技术咨询公司Gartner(高德纳)从1995年开始每年发布技术成熟度曲线的思路。高德纳曲线重点跟踪5至10年甚至10年以后成熟的创新技术而非当前已在爬升或进入规模化的技术,这样一来,新兴产业在政府“指挥棒”下转瞬变成“过剩产业”的问题就可以避免;高德纳曲线还注重技术应用方向的细分、动态把握技术成熟状态,并引入市场化的复合评价机制,这些对改变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套路”,提高产业政策“精准度”和应变能力都将产生积极作用。
  创新需要“四不像”的新载体
  创新,上海提高供给效率的最重要途径。创新靠人,上海究竟缺创新人才吗?BAT、华为都不诞生在上海,但华为、腾讯、百度都在上海重金投入研发机构,招揽大量研发创新人才;地处杭州的阿里巴巴,每天安排班车,从上海拉上研发人员去杭州总部上班,下班又送回来。BAT和华为对上海重视的背后,是上海在高校云集、产业齐全、开放度高等因素下,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才高地优势。
  调查组指出,上海拥有大量科研院所、研发中心等研发组织,但这些机构内的创新人才或受困于传统院所管理体制的束缚,或封闭于跨国公司内部研发体系,上海的技术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发展受限。
  “从国内外经验看,建立新型研发组织,最大限度培植创新文化,吸引“创意精英”集聚并施展才干,已成为趋势。”调查报告指出,比如贝尔实验室作为开启美国大革新时代的标志性机构,最先成功创造以“创新者”为中心的研发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不搞指标考核,给研究人员最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从事科研,鼓励员工把20%的时间用在感兴趣的工作之外的项目上,管理者不能干涉研究人员的工作。又如谷歌重新定义公司,把自身打造成为“创意精英”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近年来,深圳也涌现了光启研究院、清华研究院等一批“四不像”的新型研发组织,把研发创新与市场应用整合为一体,成效明显。
  调研报告建议,上海要增强产业的创新供给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纸变钱”效率,需要创建一批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组织,实行宽松的管理模式和灵活的用人机制,以优质的研发载体集聚一批国内外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
  制度供给:
  调研报告指出,看不见、摸不着的制度,也是一种供给,上海需要增强制度供给的有效性,关键是政府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转变角色和管理经济方式,加强功能性政策供给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白地政策”,值得借鉴
  上海大多数区域,早已是“寸土寸金”。上海“十三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要实现规划建设用地总量负增长。然而发展实体经济,仍需要土地作为载体。调查报告指出,上海可以通过用地方式的改革,推动土地要素优先向新兴产业、中高端环节配置。比如探索开展“白地出让”试点,增强土地利用的规划弹性。
  “白地政策”由新加坡在1995年提出并试行,其特点是允许开发商在招标合同规定范围内,可以视市场环境变更土地使用性质和功能比例。建议借鉴新加坡“白地政策”,开展工业园区、城市更新区域的“白地出让”试点,在固化建筑容积率、高度上限等总体指标的前提下,提高控详规划的灵活性。完善“弹性出让”制度,增强土地供给方式对于产业供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通过“带方案”出让、“综合条件最优者得”、细化协议出让范围等方式支持优先发展产业,根据产业生命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研究实施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推行多元化土地租赁制度,提高土地有效利用水平。加强闲置土地和厂房短期利用和临时租赁管理,制定鼓励政策,提高企业闲置地、闲置厂房等的使用率。
  将招商引资作为“首道关口
  调查报告提出,上海应把招商引资作为筛选优质新增产能的“首道关口”,克服“拉到篮里都是菜”的粗放做法。可以推广“新桥模式”,探索合作招商。鼓励乡镇与品牌园区、专业化开发集团合作,共同投资成立开发主体,充分发挥先进品牌型园区和开发公司的综合优势,推广乡镇与园区合作招商模式,推动上海各类开发区整体提质增效。推广“市北模式”,探索产业链招商。由专业化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程序化的招商,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立足构建整条产业链,寻找和弥补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高端产业集群。探索首席财务官(CFO)招商。建立与企业需求相对应的“话语体系”,创新招商引资政策的“财务数据呈现方式”,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