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做事的环境"可能比政策还重要

24.05.2015  13:00

  面对人才缺口,发布紧缺人才目录、提供优惠政策就可以了吗?在徐汇区,主政者提出将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试图为创新创业人才营造“做事的环境

  “升级版”产业功能布局出炉,回头再去寻找人才资源相匹配,却发现人才总是“不够用”。无论是支撑起一领域的“领军人才”,还是行业需求量大的技术“兵丁”,在现有人才库中都属紧缺。这样的情况在各区域产业布局中都遭遇过。

  面对人才缺口,发布紧缺人才目录、提供优惠政策就可以了吗?显然,这一过去的通行做法并不十分有效。不少创新创业人才都提到,“相比政策奖励、生活服务,我们更需要做事的环境”。他们需要合作共事的团队,也需要上下游的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在徐汇区,主政者提出将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试图为创新创业人才营造“做事的环境”。

  创业先考虑产业链配套优势

  从钦州路上的第一个“”到现在位于漕河泾国家级开发区内500多平方米的新家,做红外探测器技术的巨哥电子一直没离开过徐汇。沈憧棐从硅谷回国创业选择落户上海,他觉得,并非是这里政策环境更好,而是它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上有优势。

  “很多人想在上海创业,但这一领域的合作伙伴找不到、创新链不具备,只好辗转北京、深圳。”一些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现在的创新创业不是孤军奋战,产业链、创新链对人才而言,至关重要”。

  技术产业更新换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变化。在徐汇区规划六大功能区建设时,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徐汇区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正在打造西岸传媒港和西岸保税仓库,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影视传媒、演艺机构,推动滨江地区形成文化传媒产业高地,对于高端文化创意人才需求将激增,在现有人才库中这方面人才紧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较成熟的功能区,在漕开发、枫林等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和核心团队都不足以支撑产业功能的实现。

  “如果说以前的人才链是慢慢自发形成的,现在政府部门要积极去改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度问题。

  打造人才工作枢纽型平台

  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不够匹配,“既有职能部门之间‘九龙治水’的问题,还有区域化协调聚合效应不够的原因。”徐汇区委组织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为此,徐汇区在2012年制定了人才政策和产业政策融合配套的“1+2”体系,3年内安排2亿元人才工作专项基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资助激励;对人才基地新引进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给予专项经费资助。最近徐汇区整合了现有各相关部门、内设机构的职能,建立徐汇“人才岛”,提供人才服务“正面清单”,使之建设成为全区人才工作的枢纽型平台。

  另一方面,以区域化为平台共享人才资源,也在徐汇做了多年尝试。为打破产业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围墙”,徐汇区协调推动区域内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3家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共建区域人才基地发展联盟。

  “千人计划”专家戚涛说,从区域单位开放科研仪器共享,到后来大家坐在一起分享经验、开展科技服务对接,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正在加深。区域单位间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也在尝试。

  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徐汇区委组织部看来,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和智力转移机制,鼓励科研院校的创新人才到漕开发创办企业和从事研发服务工作。这也是他们准备着手的“大动作”。

  促进融合需要“黏合剂

  在专家看来,内部整合和区域化合作提供了“三链”融合的框架,但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还需要搭建一些实体化平台作为“黏合剂”。

  腾讯上海创业基地应运而生。“腾讯将与徐汇区政府一起为开发者打造优质的创业基地。”腾讯公司副总裁彭迦信表示。该基地为关注移动互联网、数字娱乐、O2O、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实际上是在打造围绕腾讯业务的互联网创业生态圈。

  位于徐汇区石龙路德必易园的AC117创客加速器是另一种类型的“黏合剂”。“在这个有形的空间内,形成了一条无形的创业生态链条。”在那里做一款中医食疗APP“绿宝石”的那镔说,刚来到创客空间时,她和合作伙伴就只有一个创业点子,但通过创客分享会、硬件生产配套商等众多资源,创业点子真正“点石成金”。

  或借助大企业的创新创业平台,或通过创客孵化模式,热门领域或者长尾市场都能找到新的“萌发点”,政府部门则退后一步,不再评价这类创业项目和创业人才。徐汇区相关负责人认为,市场自有一套筛选机制,被市场看中的创新创业人才应当是政府扶持的对象。“那些通晓市场规则,了解创新创业潮流,又有赖于众多草根创业者促其自身创新的平台,他们承担着人才链向产业聚拢的磁石作用。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