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展创新之翼,扬梦想之帆——樊丽明校长在2015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8.06.2015  19:08

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各位来宾,亲爱的2015届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一个值得隆重庆祝和永久珍藏的日子。各位毕业生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学业,并从史上规模最大的749万高校毕业大军中成功突围,找到了理想的人生下一站。为此,我代表学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多年来辛勤培育你们成长成才的各位老师、各位家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别宴已尽,离歌随起。今天的毕业典礼,意味着一个月来的毕业嘉年华即将落幕,你们就此挥别青葱的大学时代,奔赴新的人生旅途。然而,无论走多远,大学生活都将是你们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只是一程相伴,却足以珍藏一生。回首大学路,你们每个人都会有一段与上财有关的独家记忆,装载着这些年来散落在教学楼、图书馆、田径场、大礼堂、宿舍、餐厅等N点一线间的如歌往事,其中既有踌躇满志、奋发图强的命运交响乐,又有春风化雨、教学相长的师生协奏曲,还有同窗数载、朝夕相伴的青春圆舞曲,这些将永久定格在你们的记忆中,成为日后重逢时百谈不厌的话题。

      有人说,毕业是大学生活的句号,是同学友谊的分号,是漫长人生的逗号,它不仅是一种结束,更是一种开始。今天过后,你们将怀揣梦想重新起航,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舞台或学术天地,去施展“上财人”经世济国的伟大抱负。在座的各位同学一定有人喜欢在每次出发前研究攻略,那么面对即将开始的新征程,你们首先要做的是“认识你们的时代”。同学们,当“新常态”全方位迫近我国的方方面面,当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正在全面快速推进,当改革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生存法则,无论你将从事什么行业,“创新”都是一道绕不开的时代命题。正所谓“不日新者必日退”,你们唯有给梦想插上创新的翅膀,才能在通往成功的航线上尽情翱翔。所以今天这最后一课,我想跟大家聊聊“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 英国哲学家穆勒有言,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人类历史归根到底就是一部创新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蓄积深厚,从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到天文、数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瞩目成就,中华民族卓越的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近代以来,由于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导致的创新匮乏,中国先后与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并陷入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境地。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才从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中重拾“创新自信”。今天,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主创新依旧是不二选择。

      创新是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 大学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地方,我们常说,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既富传统又善创新的。倘若没有创新,僵化保守,大学就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上财的诞生本身就是顺应时代、求新求变的结果。她的出现,填补了晚清以来我国商学教育的空白,率先引入美国商科教育模式,开设了若干我国商学教育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专业,引进了先进的西方商业知识和理论,开创了我国商科教育的新局面,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勃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此即为“经济匡时”。今天,我们回望历史,依然备受砥砺。纵观上财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学校事业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和进展,都是坚持改革创新的结果。一代代上财人以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坚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牢牢把握住每一个重大发展机遇,不断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创新是当代青年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 早在100多年前,经济学家熊彼特就给创新下过一个定义:“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里的生产要素,涵盖了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以及组织制度等多项内容。这一宽泛的定义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无所不在。《中国青年报》曾有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没有创造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只能成为一个谁都可以替代的“人手”,而成不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才”,更成不了令人尊敬的“人物”。对于财经类毕业生而言,创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你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必需品。其实,身为90后、80后,个性、创新的标签从一开始就与你们如影随形,你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你们要尽情爆发自己的小宇宙,努力开创属于你们的“小时代”。

      那么,怎样才能创新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创新需要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广博的知识面、丰富的想象力,还有坚韧的意志力,等等。今天,我也想结合我们上财人自己的故事,谈几点体会。

      其一,创新需要执着进取。 第六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校经济学院2012届博士生孙楚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硕博均为数学出身的孙楚仁,在已经拥有一份稳定事业之后,为了自己的学术梦想,毅然选择克服学习、工作和家庭的三重压力,来我校在职攻读经济学博士。回忆在上财读博的日子,孙楚仁直言那是段辛苦却充实的岁月。期间,他凭借过硬的数学功底,将自己在计算、软件、推导等方面的特长运用于经济学之中,并积极探索大数据背景下经济学研究的新范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他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众多奖励和荣誉,此次“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再次为他锦上添花。孙楚仁的求学治学经历告诉我们,创新始于进取,因为它力求突破现状,创造无限可能。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希望你们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精气神,执着于梦想,纯粹于当下,以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求新求变的活力,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其二,创新需要厚积薄发。 前段时间,在座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条信息刷屏:上财校友张勇出任阿里集团首席执行官。在我们为校友的出色表现感到荣耀的同时,他过去20年的奋斗历程也值得大家学习。1995年毕业于我校的张勇,曾先后在安达信、普华永道两大会计师事务所任职,后加盟网游公司盛大,2007年加入淘宝担任CFO,2011年正式接任天猫CEO,今年5月正式接棒阿里集团CEO,成为了全球知名高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实现了一个财务高管的华丽转身。张勇的故事告诉我们,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天马行空,其源于脚踏实地的积淀与历练,守正而出奇。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跨界融合渗透成为常态,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唯有知识广博、信息灵敏、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在多学科、多专业的结合创新中脱颖而出。

      其三,创新需要团队协作。 我们很多人都有喝咖啡的习惯,但有多少人知道一杯咖啡所产生的咖啡渣,99.8%会被丢弃。据调研,上海每年消耗4亿杯咖啡,由此产生的7984吨弃置的咖啡渣,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你们相信一群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团体,可以让这些废弃的咖啡渣得以再利用,并创造不小的经济价值吗?我校创行团队做到了。他们的“咖啡绿植”项目,将废弃的咖啡渣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以培育菌菇并在农产品市场销售,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了经济价值,并帮助4000余名下岗居民改善了生活状况。该项目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行中国站”2013年度冠军,并成功跻身全球八强。从一个单纯的想法到付诸实践再到产生效益,整个过程离不开团队协作与分工配合。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创新大多数不是来自单枪匹马地孤军作战,而要依靠团队的整体发力。有统计数据显示,超过2/3的诺贝尔奖都是合作取得的。希望你们今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善于运用和借助团队的力量,在集体的摩擦碰撞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在人与人的互助协作中创造1+1>2的效益。

      我国著名艺术家李可染曾说过:“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同学们,希望你们满载着信心与希望起航,以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朝气,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创新实践、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

      最后,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随时欢迎你们回来歇歇脚、充充电,抑或只是故地重温属于你们的“那些年”。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心灵驿站和精神家园!祝愿大家鹏程万里,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