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城区创意改造:让居民参与和感受生活美学[图]

25.12.2015  11:02

  原标题: 让居民参与和感受生活美学(附照片)

一位市民带着孩子在一个名为“短暂的持久”装置内体验空间概念。 袁婧摄

  东方网12月25日消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紧邻彰武路,学院对面那道围墙上贴着一组照片,名字叫做“四平人”,电动车修车铺老板、水果摊小哥、报摊摊主、同济大学学生、非遗传承人……一路走一路看,知道了他们叫什么名字,做什么工作,在四平社区生活了多少年。

  这不是设计师本来的计划。加拿大裔设计师原想在墙上排上空瓶子,牛奶瓶、洗洁精瓶、沐浴露瓶……每个瓶子代表一种符码,路过的人拍下瓶子,对照设计师的字库“解码”后才能知道墙对你说了什么。街道担心这个设计“太艺术、太抽象”了,如果居民没有照设想的那样去跟作品互动,这些瓶子就只是瓶子而已,直观感受“谈不上美”。

  重新商议后,才有了现在的作品。策展人朱明洁介绍,在“艺术”和“地气”之间,设计师和居民有不少类似的互动。老旧城区的创意改造,目的是让居民参与和感受生活美学,“要艺术,又不能太艺术;要‘接地气’,又不能被‘地气’所绑缚。

  向艺术家和设计师开放社区空间和公共设施,国内外城市有过很多尝试。设计能在什么程度上渗透到城市肌理,改变庸常,对城市空间进行功能再造?这要看“艺术”和“地气”的交流甚至博弈的结果。

  “四平空间创生行动”筹备了两个多月,上周末开幕。循着辖区“创意地图”走上一圈,会有些并不意外的发现。锦西路的透绿栅栏被做成一面“微笑墙”,设计师用短截的白色水管配合栅栏底部的弧线,沿路创造了许多“表情符”,但仔细看,有几处的水管已莫名消失;苏家屯路上原本有一尊大型木制作品“鲁班锁”,可拆卸可拼接,设计师原想根据四时节气和周遭环境的变换调整作品形态,但因为被人强行拆解挪动,“鲁班锁”现在被撤走了。

  “在社区公共空间做创意,这样的情形在意料之中。创意作品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也是影响创意介入社区的原因之一。”朱明洁认为,这不该成为上海城市更新和社区营造的障碍,“公共空间里无声的对话,免不了这个你来我往的过程。学会认知、欣赏、爱护公共设施,对某个创意空间产生家园归属感,需要时间”。

  苏家屯路的“树晶球”白天里不太有“树梢生明月”的朦胧感,一位散步路过的“四平爷叔”站在树底下问:“树上为什么要有个大球?会不会啪嗒一记落下来?晚上亮灯会不会太亮?声控的?这倒蛮好嘛,能给家里装一只吗?

  用朱明洁的话说,这位爷叔的“单口”其实也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