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客:到张江最近的距离在深圳?

24.11.2015  17:09

上个月,记者来到上海创客嘉年华活动现场拍摄采访。上海创客嘉年华在创立的4年时间里,已经吸引了超过10万名创客发烧友和普通民众的参与,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创客活动之一。这一次的嘉年华更是有超过300多个参展项目。不过,在热闹的表象背后却有一个尴尬的现实。记者发现,对于上海的创客而言,深圳已经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地方。


记者在创客嘉年华现场采访了新车间的创始人李大维。在上海创办新车间后,李大维成为国内创客群体中的标杆人物。李大维现在已经逐渐淡出新车间,他最近的活动重心放在了创业氛围更加浓厚的深圳。在采访中,李大维谈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于很多上海创客来说,“到张江最近的距离在深圳”。


李大维进一步解释到,在上海想做硬件的创客,很多技术是来自于张江。但是上海谱系的创客,到张江最近的距离在深圳。这群上海的创客要用到张江的技术的话,他要到深圳去才用的到。这造成上海高大上的科研和他的创业体系是分开的。


李大维向记者介绍了一家本土的创客公司思岚科技,这家公司的主营产品是激光雷达和自主定位导航,技术背景很深。公司创始人陈士凯介绍,与很多智能硬件公司一样,供应链和生产都是常见的问题,公司要采购张江生产的芯片原件必须去深圳寻找分销商,无形当中增加了成本。


创客嘉年华的主办方DFrobot是一家为创客提供智能硬件产品的公司,公司运营总监鲁戈表示,就智能硬件产品的生产而言,在上海周边没有太多的选择,而且成本也很高。因为创客的需求量一般比较小,厂家就是按生产排期,在空档的时候做一些订单,很难保证供货的周期。所以公司选在成都开设自己的工厂,解决生产和供应链的问题。但是许多开源硬件的部件依然要由深圳分销商供货,价格比较便宜。只有一些大订单,才找张江的代理商。即便是硅谷的企业采购张江的产品,也要绕道深圳。


记者向张江的一些芯片制造企业了解到,这种现象是上海和深圳的产业定位不同造成的。上海以高端制造业为主,以张江为例,一条流水线每天生产几万片芯片,生产出来后直接运往下游企业,而创客是集成电路行业的大众消费者,一次购买量只有几十片,企业不可能直接向他们供货。而深圳的周边有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多是小企业,再小的订单也愿意接。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上海市政府特聘专家石磊向记者介绍,深圳的电子加工制造业从模仿起家,已经从世界工厂的角色逐渐转型,深圳有创客的集聚效应,相互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的环境。深圳的这种产业特点,造就了深圳华强北商业区,使深圳拥有全球一流的智能硬件供应和销售渠道。而上海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水平更多的是走中高端化,尤其是高端综合服务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释放产业资源,服务创客群体,则是一个更有意义的命题。


新车间的创始人李大维认为,在生产链已经全球化的今天,上海没有必要培育一个类似华强北的商业区,但如何让创业者更便捷地获取张江的芯片、模块等技术资源,值得思考。上海的显著优势是拥有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上海要沿着这些高大上的科创中心去做开放创新中心。除了服务大公司以外,让小的公司可以在上面创新,开发新的运用,形成集聚效应。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正需要大量创客、创业团队和中小微企业的参与。


对此,华登国际联合创始人,投资人苏仁宏也表示,大企业的科研创新经费多,成果多,但不一定都能内部消化。多余的科研成果可以产生溢出效应,传递给周边企业。在去年的创客嘉年华上,苏仁宏相中了智能硬件制造商DFrobot,并且投资了2000万,而他所在的投资机构也很早就相中了深圳大疆等国内目前炙手可热的智能硬件公司。苏仁宏表示,关于大企业的“溢出效应”,早期硅谷电脑行业的发展就有这样的明显特征。IBM和Fairchild是典型。大企业带来的丰富的人才资源向周边地区流动,也可以激发更多的创业活动。而在中国的创业环境中,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创业企业的诞生,也确实带动了当地整个创业生态圈的发展。


在今年8月多伦多“创新与创业协会”年会上,研究硅谷创新策略的权威专家、马里兰大学的战略学讲席教授阿尼尔•古普塔(Anil Gupta)表示,大企业在硅谷创新生态圈中的角色非常关键。围绕大企业形成的零配件和外包服务的互补关系,可以使一批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形成互补的企业生态圈。放在上海的语境中,基于全球平台技术的创新可以视作为对硅谷模式的突破。上海应该审视自己拥有的各项技术特征,力图将突破性的技术延伸发展成为平台技术,并邀请全球企业共同参与。这样的生态环境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为超越地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机会。


(看看新闻网记者:王琳琳)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