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计科创中心:当我们谈创业时我们应该谈些什么

16.05.2015  07:42

  

  当我们谈论创业时,我们该先谈点什么?

  当我们在云淡风轻谈论创业时,创业者们正经历着九死一生,在创业途中艰难开拓。

  创业是一道大命题,不仅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自资金、团队、场地的支持同样缺一不可。看看这些过来人如何解决上述难题,或将给这些正在创业路上拼搏的勇士们指明一些方向。

   1资金

  动用积蓄自掏腰包

  归宏良、张列列和苏宏并没有陈大年那样的身家,但多年的工作,还是为他们积攒下了不少的积蓄。不过,对早已有了家庭的他们来说,放弃收入优厚的工作、投身充满未知的创业,首先需要过的是家人关。归宏良虽然早就下定决心,不管太太怎么反对都要坚持到底,但真正面对太太时,心中也没有底。好在,太太深知他的脾气,决定支持丈夫这一看上去有些疯狂的想法,第二天就将家里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同样不愿意一辈子过稳定生活的张列列、苏宏,也用他们的梦想打动了家人,如愿获得了支持。在家人的支持下,归宏良三人一开始就自掏腰包拿出了1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甚至婉拒了闻风而来的天使基金。他们说,这只为了证明他们对创业这件事的诚意。

   四处借钱抵押房产

  孵化基地苏河汇的创办者罗钥,是从自己的朋友那里拿到了创业的启动资金,原因是当初辞职创业,他隐瞒了自己的妻子。“老婆不同意我创业,怕我变成工作狂,顾不上家里。”因为老婆刚怀孕,担心她受惊的罗钥选择了隐瞒。他甚至专门买了一台和单位一模一样的笔记本电脑,每天西装革履假装去上班,其实是跑到家附近的咖啡馆上网寻找机会。利用从高中同学那里借来的20万元,罗钥在咖啡馆用7天时间搭建了苏河汇网站,并通过广告,从收到商业计划书中筛选了10个投资项目。此后,他又向朋友借来了30万元,并抵押了家中的一套房子,最终换来了项目的启动。“我很感激当年借我钱的同学和那家财务公司。如果没有最初的20万,也就没有苏河汇。如果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就要承担很多东西。”回忆起创业经历时,罗钥如是说。

   社会投资天使基金

  更多创业者,则是通过一些社会机构以及天使投资基金,解决了创业的资金难题。“手机贷”APP的创始人俞亮最初为了养活团队,做过一些广告中介业务,但仍经不起资金的消耗。就在团队质疑这个创业方向究竟靠不靠谱、公司资金链处于崩溃边缘时,清科资本突然向他伸出了援手,并只用2周的时间就完成了融资,终于让俞亮的创业起死回生。

   2团队

  一个好汉三个帮

  从晨报已经报道过的创业者故事来看,创业并没有人数之分。但单靠一己之力的独行侠已经越来越少,苏河汇的罗钥和手机贷的俞亮,勉强可以算是其中之一。而更多的,则是以创业团队的形式出现,走的是“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团队路线。

  如今提及“足记”,人们总会记得公司创始人杨柳。事实上,“足记”从一开始,便是以团队的姿态出现,杨柳只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影视戏剧文学专业,和另一创始人宇文卿都是70后,本就是好友。在杨柳提出创办“足记”的设想后,宇文卿决定入伙,并在去年7月形成了一个8人的创业团队,在创客中心租用了一个7平方米的小工作室。这一8人团队,在创业中各负其责,杨柳担任产品经理,而宇文卿负责产品运营。

  “点将招聘”在创业团队组建上,有着明显的针对性。在一次参加金融讲座时,归宏良认识了后来的合伙人张列列,其当时是某银行投行部的总经理。对金融界在人才招聘和金融人才求职上的两大痛点,两人都有所关注,也力求解决。在经历多次“头脑风暴”后,两人决定全职创业,做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的金融招聘平台,利用专家经验和人工智能,实现雇主和求职者间的精准匹配。

  不过,要搭建招聘平台,光有金融知识并不够。归宏良想到了学习计算机、又是金融硕士的校友苏宏。简单的交流沟通想法后,三人一拍即合,一个既有金融行业资深人员、又有专攻运营营销的人员,还有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团队正式组建成功,这也为他们的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一家实体书店,这事儿一开始完全不在赵忆嘉的计划中。因为理想主义的情怀,赵忆嘉毅然盘下了书店,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不过,对这样一个意外的决定,如果只是一个人坚持,恐怕难以为继。幸运的是,赵忆嘉在这条路上始终有朋友相伴。她的大学同窗吴晓璟,在2013年12月底辞职加入。

  几乎同一时间,同为交大03校友的陈一帆从法国学成归国,接机时提及书店,也被她们拉了进来。随后的日子,赵忆嘉联络书商、跑出版社,吴晓璟自学会计开始管账,陈一帆负责书店的一切设计,一个计划外的实体书店开始逐渐步入正轨。

   3场地

  创业园区有家的感觉

  除了家的感觉,创业园区更是一个好的加速器,不仅可以提供创业的优惠条件,还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以足记团队所在的上海创客中心为例,其本身也隶属于一家创业公司,主要为创业团队提供办公场所、各种服务,使其能获得更好的资源共享和创业氛围。创客中心内有二三十家创业企业,除了包括足记在内的三家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外,其他主做的都是硬件。中心有一个多达300人的微信群,哪个创业团队遇到难题,只要到微信群里吼一声,就会有其他创业团队帮忙出主意。而硬件团队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创客中心内部的相互支持帮扶,形成一个的生态链。比如“新车间”的硬件,一开始是玩起来的,成熟后会进入商业化环节,这时有“中国加速”进行孵化;到筹资阶段,创客中心有全球第三大的众筹平台pozible进行初期市场测试;到了生产阶段,又有创业公司platform 88对接深圳的工厂。

   创业咖啡馆里寻找灵感

  对一些尚在为创业项目而踌躇的创业者而言,类似IC 咖啡这样的咖啡馆,是寻找灵感的圣地之一。IC咖啡是一家以集成电路芯片技术为主题的咖啡馆,这里经常会有IC 产业的大佬出没,也聚集着创业者所需的高端人脉和资源,因此,很多创业者都喜欢到这里来寻找“方向”。目前,从这里走出去的创业团队已经达到了三四十家,都与电子行业相关。如今,IC咖啡馆每两周一次的Italk新经济沙龙,已成了张江地区最受欢迎的创业者聚会,不少投资人甚至还专门来沙龙上寻找有潜力的创业项目和团队。

   孵化园中享政府资源

  如何有效获得政府资源的支持,也是创业者在选择创业场所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漕河泾开发区是全国唯一同时享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的开发区,也是上海最早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如今,微电子、计算机软硬件、通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都已是它的“拳头”产业。在漕河泾的新兴技术开发区,企业的成功孵化率高达93%,这与开发区提供的全方位优质的服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