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成功创业近2000人带动就业2万多人 看五角场的创新魔方

08.04.2015  17:04

      在五角场环岛2.5公里内,集聚着复旦、同济、财大等知名高校,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创智天地、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等园区比邻而居,商务楼宇星罗棋布,IBM、EMC、VMware、甲骨文等科技型大企业落户,吸引着大批科技小企业聚居,各种投资基金、机构紧跟而来,形成了创业生态圈

  在上海杨浦这片老工业区,创业企业正成片萌发。统计显示,杨浦区近三年建成各级创业载体203万平方米,成功创业1995人,创业带动就业2.24万人,带动就业率1:11.2,位于全市前列。杨浦27个创业园区三年来共孵化创业组织12162家,平均年增长15%。

  从2003年的“知识杨浦”到2012年提出“创业杨浦”,杨浦区十几年如一日,坚定不移扶持创新、鼓励创业,并在全市率先将创业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在经济新常态下,“创业杨浦”萌发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特别是五角场地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创新社区,吸引着各种创新元素变换组合,焕发活力。

  正如区委书记诸葛宇杰所言,科技创新需要大象起舞,更要蚂蚁雄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杨浦在延续百年历史之后又焕发了青春。杨浦还在青壮年期,老工业区转型,在路上。

  没有围墙的创新社区:

  每个人都呼吸着“创业空气

  在Splunk上海研发中心,窗外是宏伟的江湾体育场,屋内满是创新风格,甚至还有台球桌和游戏机。这家大数据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球最创新公司。总经理王亭说:上海是公司在硅谷总部之外的首个研发中心,一年前我们选择了杨浦,发展大大超出预期。

  在王亭眼中,理想的地方一要人才聚集,二要创新企业扎堆,三要有创业文化。在这样的地方,大家尊重创造,能碰撞出新点子,说不定哪天就能搞个新东西。落户一年,他不仅招到40多位顶尖人才,产品创新也成绩喜人,让总部刮目相看。

  在五角场环岛2.5公里内,集聚着复旦、同济、财大等知名高校,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创智天地、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等园区比邻而居,商务楼宇星罗棋布,IBM、EMC、VMware、甲骨文等科技型大企业落户,吸引着大批科技小企业聚居,各种投资基金、机构紧跟而来,形成了创业生态圈。

  在区金融办副主任魏果望看来,五角场的创业企业,大多是商业模式创新、轻资产创业,启动快,爆发力强,这也吸引了超过100亿元的创投基金注册在杨浦。

  投资人王奕涵说:“这里创业团队多,孵化器也多,能找到人,找到项目。周围大学多,找实习生容易,招人也方便;学生实习完了,有的毕业就创业。”2005年,他跟随另一家企业来到创智天地,再未离开,投资的十几个企业也都放在这。

  “创业企业就要像义乌小商品市场,有集群效应,摊位越多越好!”王奕涵说,这次看好一个项目,手痒又去当CEO了。

  企业不断更新,创新元素不断裂变,也便有了创新社区。在五角场周边各个园区和大学里,和创业有关的活动非常多。创业者“一天到晚都不会闲着”。当每个人都呼吸着“创业空气”,耳濡目染,就会形成更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杨浦科技创新公司董事长官远发说:“园区是有围墙的,但社区是开放的,社区可以让一群有共同愿景的人汇聚起来。

  创新社区的形成,吸引大量高素质的毕业生留在杨浦,如同入海口流沙冲积成洲,形成了五角场人才高地,又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创业,成为良性循环。

  为了进一步激活高校对创新社区的外溢效应,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开始建设没有围墙的商学院。今后,该学院的食堂、咖啡吧、创新实验室、图书馆、剧场,全部对社区开放。

  “每年300多名学生,2000多个EMBA高管来此,他们将和社区里的企业、创业者产生怎样的互动?开放威力不可想象。”官远发说。

  不打烊的公共客厅:

  城市对于创业者的魅力

  几乎每个创业者都有这样的尴尬:正在商讨创业计划的兴头上,却遭遇餐厅打烊,过了10点无处可去。然而,大学路旁的IPOClub(IPO创业之家)打出贴心口号:24小时,创业不打烊!

  只要有客人在,这家咖啡馆就有人留守。更吸引创业者的是,这里一个月要做五六十场沙龙,诸如“创业导师沙龙”、“创业护航”、“行业沙龙”等活动,有时火爆得没有立足之处。而每周四的“天使下午茶”已形成品牌,3个投资人“面试”三四十个创业团队,常常从下午聊到深夜。无怪乎有人说,看上海的创业氛围,就看IPO创业之家!

  “来我们这里的人,80%不是杨浦的。”IPO创业之家创始人王俊说。因为有了“珊瑚礁”,水草、小鱼和大鱼都来了。“据我所知在附近找办公场地的就有20多个团队。

  创新社区,不应只有工作,还要在这里生活。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创业者、员工都住在离公司不远处,一些科技园内配备了员工公寓,形成产城融合的发展态势。创业者庆幸,忙到深夜,走5分钟就能到家。如果要花一两个小时在路上,谁吃得消?

  不仅如此,大学路、五角场商圈,已成为创新社区的公共客厅。

  大学路上,鲜花绿植错落,一间间咖啡馆次第开设,新点子、新企业就在咖啡和讨论中产生。聊到关键时,有人干脆在餐巾纸上写写画画,成为“餐巾纸文化”。

  区商务委副主任经琪说,大学路找准了定位,那就是创业者交流的场所,既要让创业者消费得起,也要满足科技新贵的品位。为此,大学路成为全区唯一允许跨门经营的道路,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指导商家搞起了绿化、景观和灯光,做足氛围。不远处的五角场商圈,万达、百联、东方商厦、巴黎春天等商业实体集聚,有吃有玩。“今后还要增加深夜经营的业态,要让创业者在晚上10时以后还有地方可去。”经琪说。

  从全球看,第一轮创业科技园区远离大城市,去郊区发展,以硅谷为代表。而新一轮创业园区纷纷选择城市,如纽约的“硅巷”。五角场创新社区的崛起,再次印证城市对创业者的魅力。

  不曾改变的创业蓝图:

  十多年坚守当初规划

  仿佛老辈格外偏爱孩子,作为老工业区,杨浦经历了上一轮产业转型的艰辛,对枝头露出的新蕊有特殊的珍视。

  “2003年全市确定杨浦建设知识创新区,明确五角场为科教特色的城市副中心,这十多年尽管经历了各种困难,杨浦始终保持定力,牢牢守住当初的规划。”区发改委主任左卫东说。

  2010年,杨浦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2012年更是明确了“创业杨浦”战略。根据规划,杨浦2015年要初步建成“创新人才集聚、市场要素汇集、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服务完善、创新生态良好”的国家创新型城区。

  如今,五角场周边已构建起“创业前—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服务链,形成了四类创业载体,服务全民创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集聚中央“千人计划”人才135人,海外人才创业企业481家;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等示范载体累计孵化项目599个,项目孵化率达到48.5%,在全市科技创业苗圃中保持领先;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各类载体,重点服务大学生创业者,已扶持2876家中小科技型企业,为区级财政贡献10.2亿元;一些街镇也有载体,方便草根创业。“目前7个街镇有了开业园区,一开始还担心没人去,现在都尝到了甜头。

  这些扎扎实实的举措,在创业者和投资人群体形成了口碑传播。也让杨浦这个面积最大、科教资源最丰富的中心城区,一步步将科教禀赋转化为自身核心竞争力。

  “杨浦最大的优势是人才,一个五角场还不够,我们每年坚持在东部地区植入创业元素和创业服务要素,希望东西联动,拓展杨浦‘大创业’的发展空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红珍说。

  下一步,杨浦还将打造创新知识的策源地、技术转移集聚区、新兴产业孵化区,营造创新创业最容易成功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