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 刘慧:汉语热背后还有很多事要做

18.03.2019  13:50

随着不久前沙特官方宣布将加强在学校中的汉语教学,“汉语热”成了中东地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此外,俄罗斯近日也推出了其国内首套汉语教材。那么,如何让其他国家的青少年更有兴趣学习汉语,如何让他们能够获得他们想要的关于中国的知识与文化,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实践不断摸索,然后总结出更适于针对不同国家推广汉语教学的经验。


笔者此前曾在伊朗参与过当地的汉语教学工作,中国与伊朗这两大文明古国间的交往历史悠久,但是汉语教学直到20世纪末才出现在伊朗高校里。二十多年来,随着中伊经贸关系的发展,伊朗国内对本土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伊朗各顶尖大学开始意识到进行汉语教学及中国学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十几年前,笔者在伊朗教汉语的时候,中文专业是个“冷门”专业,中文系的学生中真正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寥寥无几。2018年初,笔者走访了德黑兰3所大学的中文系,并就汉语学习的问题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学习汉语的学生中主动选择该专业的占多数。至于“为什么选择汉语专业?”,80%以上的学生着眼于好的就业机会,50%的学生则是因为对中国及其文化感兴趣。

中东地区汉语教学目前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师资匮乏是一个通病。例如,从1996年至今的二十多年里,尽管怀揣热情,伊朗的汉语教育并不尽如人意,从开设伊始就一直面临师资匮乏等问题。目前,在伊朗进行汉语教学的主力是在中国获得汉语言学或中国文学博士学位的伊朗人,这个高学历群体本身人数就不多,愿意回国进行教学的更是凤毛麟角。有些伊朗大学开办中文系后只招收了一届学生就无法继续了。

其次,教材本土化成障碍。比如伊朗的汉语教学严重依赖中国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而我国编写的汉语教材是以在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为主要受众,并没有考虑到留学生的国别特点。在伊朗这样一个有着特殊的宗教文化背景的国家,教材中出现的涉及宗教禁忌的内容,以及跟男女之间关系有关的词汇,会造成教师讲解方面的困难。

另外,一些用于启发外国学生对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的视频教辅材料,包括经典的文化节目以及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会引起伊朗部分学生的反对,因为视频中含有女性穿着无袖衣服或短裙的,这就给教学带来很大的不便,毕竟我们需要向这些学生展示当代现实的中国,而不能总用古装剧来让他们了解中国的现状。

最后,从伊朗学生的反馈来说,现有的中国对外汉语教材从内容编排及其趣味性、实用性来说,是相当适合的专业学习材料,但是他们更期待能够对接伊朗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的课本与教辅资料。

笔者认为,从目前看,一是要突破在中东地区的汉语教学瓶颈,仅由当地国相关教育部门单独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不大,实现教学资料的本土化,需要双方教育部门及汉语教学界专家的通力合作。二是我们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定期组织汉语教学培训班,为当地国的汉语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三是我们的教材编写部门可以考虑与所在国国内教学专家合作,编写本土化的、有针对性的对外汉语教材,这将激发当地学生以更大的兴趣学习汉语。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波斯语副教授)

初审 / 编校 / SISU 责任编辑 / 吴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