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水网”分水岭:中考焦虑如何不再过度?

17.06.2016  15:16

 

  有人甚至说,中考才是人生第一道真正的分水岭,往左走去的或许是大海,往右走去的就可能是小湖?

  又到一年中考时。本周双休,包括首批“00后”在内的沪上7.7万初三学子走进考场,而10天之前的上海高考共有5.1万高三学子赴考。这其中的人数差额,引发了相当一部分考生及其家长的焦虑。有人甚至说,中考才是人生第一道真正的分水岭,往左走去的或许是大海,往右走去的就可能是小湖。

  其实,江河湖海大体是互通的,需要一张“水网”加快活水流动,让超过高考的“中考焦虑”不要过度。

  记者曾经采访过两个学生,考试年份一前一后,几年间却差异不小。第一个学生家住宝山,考进了宝钢职业技术学校,3年中专的毕业出口很明确:80%的人都到宝钢就业。但上海高职高专的自主招生给了他另一条升学路,他考上了大专。未毕业时,他又通过“专升本”,升入另一所本科院校。与大学同班同学的4年学制相比,他的学制其实是“3+2”,比高考生多一年。当年,全市“专升本”计划数达3000人规模。

  第二个学生去年中考,中考成绩高出市重点分数线12.5分,理论上进所有普通高中都没问题。但他成了整个年级唯一填报中职校的考生,并如愿收到了“中本贯通”专业录取通知书。在该校首届中职—本科贯通班上,41名学生中16人的中考成绩超过市重点或区重点线。他们按照“3+4”学制可从中职校“合格直升”本科校,比以往“中高职贯通”再“专升本”的“3+3+2”学制,缩短整整一年,而且从头至尾走工程教育路径。

  不难发现,时隔3年左右,从中职走进大学的招考政策导向变得更为明晰,即使是同样的结果,但却更省时更高效。去年,全市范围共有约650人考入各所“中本贯通”试点校的10多个专业点,招生规模同比扩容4倍有余。而今年,上海中本贯通招生计划已达1000人左右,中高职贯通招生计划更是约6000人。常说的人才“立交桥”俨然更加宽阔,也更加通达。

  在人们的口语中,习惯将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称为不同“层次”。事实上,在教育家眼中,“普职分科”就如“文理分科”,就如“学术型”与“应用型”,并不是层次之分,而只是类型不同。所谓中考“分流”,也是分流不同的教育类型。上海中考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率预计达98%,而过度焦虑的远不止“2%”的考生和家长。从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趋势看,98%的人不是接受同一种类型的教育,更不是接受高低不同层次的教育。可以说,他们面临的“海拔”都是同一基准。

  在上海,将有更多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只需学习7年,合格即可获本科学位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海地方高校正以“大学+职校”结对模式,拓宽“中本贯通”渠道。这意味着,在一些同时拥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母体院校之内,出现了一条“中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的新通道。今后,这种跨学段的贯通教育之路,还有望延伸至有别于传统博士、强调职业导向的专业博士培养。在此意义上,“职业”与“普通”将彻底没有所谓的学历高下,正如钟表专业,可以有技师,也可以有博士。

  在这个世界上,汪洋总能带走每一条河流。即使还有些小小支流,也会很快被教育改革之浪盘为一股活水,与江河并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