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分享冰箱遭遇撤柜 一人多拿人群聚集成困境

14.12.2016  11:32
  从9月底引入第一台“分享冰箱”起,“分享食物”这一爱心形式虽然在申城不断扩容,但同时其也面临着困境。 晨报记者 朱影影 - 新浪上海
西康路“爱心冰箱”里的食物常常放入后很快就被领完。 晨报记者 朱影影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从9月底引入第一台“分享冰箱”起,“分享食物”这一爱心形式虽然在申城不断扩容,但同时其也面临着困境。 晨报记者 朱影影 西康路“爱心冰箱”里的食物常常放入后很快就被领完。 晨报记者 朱影影

  晨报见习记者 潘文

  从今年9月底西康路一家饭店引入上海第一台“分享冰箱”,到长寿路街道普雄馨苑小区设立“社区食物银行”,再到喜士多三家门店先后设立“爱心冰箱”,“分享食物”这一爱心形式在申城不断扩容,但同时也面临着重重困境。“一人多拿”仍是“爱心冰箱”面临的最大难题,此外,喜士多的两台“爱心冰箱”因无法将冰箱摆放在店门口而选择“撤柜”。

  困境①

  “一人多拿

  9月底,西康路一家饭店引入了国外的“分享冰箱”模式,定期将食物放在门口的冰箱里,供附近的贫困人群和流浪人员领取。之后,这一模式又被推广到该饭店的其他两家门店。

  昨天下午四点半,记者在西康路“爱心冰箱”设立点看到,店员放入冰箱的食物,在短短五分钟内就被一扫而空,还有部分中年人带着塑料袋过来装食物。

  据该饭店店长谭先生介绍,“爱心冰箱”开设期间,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食物分配不均。因为是定时补给食物,不少住在附近的居民会算好时间,准备好袋子过来装食物。因此,食物常常刚放入冰箱就被一扫而光。“多拿”的人往往是不需要帮助的,反而一些流浪汉等需要食物的人群会拿很少东西。

  谭先生表示,一开始引入国外的这种爱心模式,主要是为了帮助流浪汉、环卫工以及家庭有困难的居民。但目前由于知晓度越来越高,部分住在较远地方的居民也会骑着电动车过来取食物,并且一人领多份,或者一天来两次。

  在晨报之前的报道《再探“分享冰箱”领取秩序改善了》一文中提到,长寿路街道普雄馨苑小区设立的“社区食物银行”通过实名制登记制度和志愿者负责发放食物等方式,杜绝了一人一天领取多次以及一次多拿的情况。

  喜士多设立的“爱心冰箱”则在冰箱的显目位置注明了“一人一份”,同时,安排工作人员发放食物,几名经常来领取食物的老人还自发成为了维持秩序的志愿者,因此混乱的领取行为比较少见。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爱心冰箱’设立之初,一些年轻人和小孩因为觉得新奇也会过来排队,甚至重复排队,但时间久了之后,一般都是有实际困难的人群才会定期过来领取食物。”

  谭先生告诉记者:“‘爱心冰箱’每天会补给两次食物,分别是上午11点和下午4点半。店内工作人员有限,一般由志愿者负责维持秩序。上午会有社区志愿者过来发放食物,每人一份。考虑到志愿者大多年纪较大,冬天天气又比较寒冷,所以下午就没有安排志愿者在现场维持秩序,是让大家自行领取食物,这时就会出现‘一人多拿’的情况。目前我们也在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招募更多的志愿者,或者开发类似于售水机、饮料售卖机式的‘爱心冰箱’,领取食物需要刷卡或者身份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