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出租车新牌照"蝴蝶效应"猜想:"互联网+"倒逼改革

09.10.2015  10:18

原标题: 猜想:一张牌照的“蝴蝶效应

  东方网10月9日消息:市交通委发放出租车新牌照,这已经是许久没有过的事情了。对于众多打车软件而言,这张宝贵的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仿佛让行业看到了前景;而对于市民来说,这也是解决出行难题的好消息。

  然而发放牌照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更应关注的,或许是牌照发放后可能会产生的持续发酵效果。移动互联网技术倒逼行业发展已成事实,约租车“上海模式”被认可后,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下,这将在政府管理部门、整个出租车行业、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引发怎样的“蝴蝶效应”?

   政府管理部门:在试行中完善细则

  细看此次市交通委在网络约租车业务方面的创新探索,目前已推出的举措还是以框架性的规定为主,比如司机必须购买的保险、平台对司机设置准入条件以及培训制度、平台设置消费者投诉通道等规定,大多是在过往专车的探讨中已经达成的共识。真正值得欣喜的是,这次的规定在约租车准入门槛、驾驶员培训考核等方面做了细化。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这是试点阶段,因为以前没有规范,所以对车辆的几个基本要求是工作小组一起制定的,“分两步走,对于已经在平台池子里的车要按照要求逐步规范、筛选;对于新进来的,比如正在申请的车辆,恐怕要按照新的要求来做。

  市交通委迈出了规范约租车行业发展的第一步。但相对于出租车、公交车行业这些已经成熟的体系而言,约租车行业离最后的细化规定、形成体系还有很长的距离。孙建平坦言,“上海现在的做法是搞试点方案,看看操作性怎么样,所有细则还需在试行中完善。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认为,下一步,政府管理部门还需要在法律法规上对约租车行业加以固定或者调整,“比如按现有法规,私家车肯定不能进入,而如果私家车具备了经营车的条件,未来的属性如何,还需要法律的进一步规范。

   出租车行业:“互联网+”倒逼改革

  一张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仿佛把约租车这条“活鱼”放进了池子。孙建平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改革”一词,“这一次专车的进入,从一定意义上,对传统出租车的改革是一种倒逼。

  事实上,在专车合法化问题上,反对声音最大的一方便是出租车企业和出租车司机。对于出租车企业来说,专车无疑是“蛋糕”的掠夺者,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而大量司机的意见在于“不公平”,有司机就认为,“我们辛苦挣的钱,都交给了公司,而私家车主则轻轻松松月入过万,一分钱不用上交,也不用纳税,凭什么?

  就在昨天,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号“申工社”发布调查指出,上海出租车服务总体质量下滑,并认为是“份子钱”压痛了“的哥”。这份调查指出,双班车每月每辆车收取承包费8025元,其中出租车公司每月为驾驶员支出的“四金”为2540元,每辆车每月折旧费用为2022元,月支付保险费977.92元,直指剩余的2485.08元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份子钱”。市总工会主席洪浩表示,“出租车行业主体是驾驶员。我们要打破出租车行业的堡垒,让驾驶员的付出得到公平合理的回报,真正提高驾驶员的服务质量。

  多年来,出租车行业的弊端与矛盾已经显现,成为众矢之的的出租车行业先锋并不好受。优步CEO卡兰尼克说,几十年来出租车行业改革条件已成熟,但只有科技才让改革成为现实。东南大学交通法制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认为,专车的出现势必进一步激化原有出租车市场的矛盾,大大加速改革的步伐。

   第三方机构: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如果细看此次专车合法化的过程,在出租车行业、打车软件、政府管理部门之外,城市管理似乎还缺少了关键的一环——以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第三方机构。

  滴滴快的CEO程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交通出行这道难题上,不能光靠政府部门来管,“在全世界范围内专车已经是一个现象,怎么管理它还是有很多的挑战,大多数地方要不是放任不管,就是一管就管死,但是冲突却越来越多。

  在很多领域,行业协会已经逐步发挥出行业自我监督、调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然而记者了解到,在约租车、网约车等领域,目前并没有行业协会,这种缺位使得政府部门陷入一种“悖论”的尴尬中——如果监管,容易被认为“不应该将手伸入市场”;如果不管,则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有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协会需要发挥作用,在政府管理部门的约束机制之外,协助行业内企业自我监督、自我调整,同时依靠专业的洞察力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更严格、更细化的行业规范,为政府部门进一步制定法律法规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