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人奖”获得者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顾问、编审应小雄:优秀编辑可以成为专家的老师  

13.02.2015  16:31

 

  文汇报记者 王磊


  上世纪80年代末,应小雄拿到医学硕士学位,追随梦想进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成了一名医学编辑。“当时就有师兄弟劝我,留校任教、搞科研或者做临床,几年之后不评个教授也能当上主任医师。你做编辑,编来编去只是替写书的人出名。”应小雄回忆说,在很多人眼中,编辑的工作不过是“剪刀加糨糊”,觉得他大材小用,还料定他不久就会跳槽。但是,应小雄一干就是近30年,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了《中华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中药大辞典(第二版)》《药学大辞典》《中华海洋本草》《中药天然产物大全》《中国医学大成(续集和终集)》等大型出版工程,屡获国家级图书大奖,奠定了上海科技出版社在医药工具书领域的权威地位。
  “那时通讯没现在这么方便,为编辑《中华本草》时常要跑外地,我出差北京和南京的频率,比在上海去超市的还高。”应小雄说。现在,年轻编辑不用再像应小雄当年那样办事靠跑,但是他希望年轻编辑“跑出办公室”,做一个能懂文字、能策划、会营销的出版人。
  
“光杆司令”出差频率高过上超市
  用“十年磨一剑”形容《中华本草》的出版过程,并没有夸张的成分。从筹建编辑室到这部34卷3400万字的巨著正式出版,前后经历整整10年。10年间,应小雄也从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熬成了中年人。
  当时,进社仅3年的应小雄奉命筹建专门编辑室,负责国家级重点项目《中华本草》的出版工作。《中华本草》编辑室成立之初,人员尚未到位,应小雄只能当“光杆司令”。和编委会办公室开会、与专家调阅稿件……应小雄跑南京、北京联系工作的频率要大大超过跑家门口超市。由于出差十分频繁,他只好狠狠心将儿子送了3年全托。每周一送儿子去幼儿园,小家伙总是眼泪汪汪撅着小嘴央求:“爸爸,你今天晚上一定要来接我。”但是儿子一等就是一周,再次见到爸爸时已经是周末。
  参与《中华本草》这样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足以让编辑自豪,但“青灯黄卷”的磨炼也是一种考验。当编写的框架和体例确定以后,一切都得根据要求审稿加工,这要求思维活跃的年轻编辑能静得下来。更考验人的是,做这样一部大书,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部门编辑的奖金比其他创利编辑部要少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编辑,他追求的是什么?如果只追求经济利益,肯定坚持不到终点。有学术追求和文化追求的编辑才会默默奉献。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没点儿精神可不行。”
  《中华本草》囊括8000多味药物,而每一味药的内容往往涉及矿物、制剂、药理、文献等多种学科,文稿中又夹杂英、俄、日、德、法等多种文字,不静下心来仔细审读,很难发现问题。几年下来,为了求证遇到的疑点难点,应小雄提请专家解疑的书面材料多达50万字。而出版进入倒计时之后,应小雄每天都要完成数万字的审稿任务。一次,他发现索引中化学结构式的编排次序不对,而且有几个结构式与分子式表达不一,碳原子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他立刻赶到南京的排版厂核查修改,连续工作72个小时,最终消灭了瑕疵。
  
编辑要看重作者和读者的“用户体验”
  “希望年轻编辑‘跑出办公室’,温室里孵不出好编辑!”应小雄说,现在的编辑工作仅仅靠“耐得住寂寞”、“做好案头工作”远远不够,编辑得学会更多的案头功夫以外的东西,产品调研、选题策划、成本核算、市场营销等“十八般武艺”得样样精通。编辑需要多接触社会,要和人打交道,了解作者的想法,知道读者的需要。“鲜活的选题不会凭空从脑子里冒出来,而是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学术会议和书店等第一线。”
  好的编辑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成为专家的老师。应小雄特别看重如何与作者特别是专家型作者对话。上世纪80年代求学时,应小雄经常参加一些大型书稿的编写会议,他看到教授们常常为一些学术问题争论不休,但是编辑一发言,教授们却常常像学生一样听得很用心,记得很认真。“也正是这样的场景,使我萌生毕业后当一名职业编辑的想法。”应小雄说,“但是当上编辑后才知道要与专家在语言上‘无缝对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工作之后不久,应小雄就感到知识“收支失衡”,很多领域对他来说是全新的,一名好编辑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的纵向深度,还要具备相关学科的横向宽度。尤其是参与编辑诸如《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华本草》这样的“重磅”典籍,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求编辑对天文地理、经史子集有所涉猎。
  抓住市场在应小雄看来是年轻编辑的另一门必修课。应小雄表示,近些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围绕“用户体验”做了不少文章。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推出了《什么可以吃》;针对肿瘤患者对饮食宜忌的顾虑,出版了《生了癌,怎么吃》。去年,翻译出版了《洛杉矶雾霾启示录》,用纪实文学的方式再现洛杉矶空气污染治理过程。“比如养生科普既是市场热门,也是伪书伪科学的重灾区,现在很多养生读物鱼龙混杂,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编辑,你能不能推出一本既吸引读者又富含科学思想的养生科普读物?”应小雄说,歪理往往耸人听闻,营销起来比较方便,如何包装科学,年轻编辑得多想想,“‘跑出办公室’不是要你跑腿,要的是盘活思想和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