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种冷叫“妈妈觉得冷”?上海交大团队揭秘不同人群热感受

13.03.2019  08:01

  冬春交替,气温起伏,“春捂秋冻”妈妈不让脱秋裤,为什么总是有一种冷叫作“妈妈觉得我冷”?可能因为妈妈真的冷!

  实际上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对温度等环境变化的感受并不相同,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系教授、室内环境与能源中心主任连之伟团队针对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与舒适度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用科学的实验数据体现了不同人群生理和心理的热反应影响,为温度、湿度等室内环境指标的控制提供指导参照,也为营造更健康、舒适、和节能的室内环境指明了方向。

  当我们觉得冷或热的时候,究竟是什么生理参数影响感受?研究团队发现,人体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 BMR)、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体脂含量(Body fat percentage, BF%)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影响人体热感觉的三个重要参数,而其中基础代谢率变化引起的身体皮肤温度变化幅度最大,说明这一指标最“敏感”。而老年人在身体尺寸、基础代谢率、心输出量、体脂含量等生理参数上与青年人都存在较大的不同,且由于体温调节能力的衰退和皮肤内神经末梢密度的减少,使得老年人对室内温度的变化感觉迟钝。

  研究团队还从热生理学角度尝试对老年人热感觉迟钝给出进一步解释:老年人随着衰老,基础代谢率显著降低,低基础代谢率意味着老年人体内产热量减少,在冷暴露下,老年人要维持核心温度比较困难;老年人的主动脉弹性减弱,心肌细胞的体积减少,心肌收缩力量降低,心血管系统储血差;年龄增长造成的动脉硬化、血管增厚影响身体外周血液循环,血管收缩和扩张能力均下降,因此身体在应对环境改变时不能做出有效的调节。

  “这就是老年人会比年轻人更怕冷的原因。”连之伟教授指出,“评价老年人热感觉时不能仅依靠主观热感觉,还应结合如皮肤温度等客观指标。

  团队的另一项研究也体现了温差对人体健康,尤其是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者跟踪一家医院连续三年的心脑血管疾病入院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参数及大气污染物浓度进行样本分析,发现: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之间的关系呈U型,即温度升高和降低均会导致入院人数增加。

  同时,温度突变幅度和方向对人体热反应有着显著影响。温差幅度越大,热感觉和皮肤温度变化幅度也越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达到皮温稳定;无论温升还是温降,均出现生理超前现象,即热感觉的变化领先于皮温的变化。另外,温度突变下的人体热反应存在不对称性——人们对冷刺激更加敏感,环境温度突降导致的人员平均皮温变化大于温度突增导致的皮温变化。

  该研究还以老年人作为受试者,分析了常见温差的影响。结果显示,老年人在冬季常见温度突变的冲击下,其手脚冷、心跳加速、鼻塞/流鼻涕和寒颤症状均出现敏感变化。短时间的温度突增和突降均会引起老年人血压的显著变化。

  “这些研究将医学、生理学、心理学、热力学等学科交叉结合,为人体舒适度设计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证明不同人群对室内外环境的客观感受,另一方面也能为合理设计建筑物,特别是商场、医院、剧院等公共建筑的室内外温差和过渡空间热环境提供参考。”连之伟说。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