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科院叶正文:手机号码成了"果农热线"

15.06.2015  08:43

      叶正文的头衔有一大串:博士、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林果所所长、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常务理事、《果树学报》《上海农业学报》编委……但他交往最多的朋友,是果园、基地里的普通果农,他的手机通讯录中,存有五六十位果农的电话号码。而在市郊果农们的心里,老叶的手机就是“果农热线”,只要向他咨询果园管理、农时安排和病虫害防治等问题,老叶就像一位能妙手回春的名医,总能准确找到症结所在。只要有时间,他总会亲自赶到果园“把脉”,给出最管用的建议。农科院的专家不少,但像叶正文那样“接地气”,受到果农一致称赞,被誉为“我们的好朋友”的专家,还真不多。

   在大地上撰写论文的人

  采访老叶时,来了一大帮他的农民朋友,不少都是交往了几十年的老相识。聊起老叶,他们甚至比农科院的领导和同事更加熟悉和生动。30多年来,上海果业几乎每一步的发展,都凝聚着叶正文及其团队的辛勤汗水,从育种、种植培训、果园的谋划,到病虫害防治、品种调整、防灾救灾,乃至应对市场的策略,老叶是果农们最踏实的依靠。农科院的同事告诉记者,这位林果所所长很少在办公室,几乎天天奔波在田间地头,是一个“在大地上撰写论文的人”。

  叶正文出生于湖南常德的普通农家,从小就和山上的果树打交道,1986年从华南农大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农科院林果所,从此扎下了根,再未离开,果树成了他的“另一半”。老叶介绍,当年他的31个大学同班同学,有出国深造的,也有下海经商的,现在仍坚持搞果树的仅剩三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老叶也曾动过出国"另攀高枝"的念头,但对土地的热爱使他留了下来--他选择带职报考母校的博士。"果树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只有接地气才能搞出点名堂来。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每当我们的成果得到推广,农民通过我们现场指导,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收益,就让我感觉到这份工作是值得的。"这是如今成为林果研究领域当家人的老叶的质朴告白。

   市郊知名水果大多和他有关

   上海郊区比较有名的水果,几乎都和叶正文有关。

  刚毕业时,还是"小叶"的他研究的是柑橘,崇明、长兴、横沙,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当时,上海地区柑橘品种混杂,根据"尾张""池田"等中晚熟温州蜜柑品质差、产量和效益低的生产状况,他率先提出以高接换种为主要方式的品种结构调整与优化思路,通过十余年努力,筛选出"吉田""朋娜"和"纽荷尔"等日美系脐橙新品系,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获得较大面积推广。

  上世纪90年代初,林果所和日本专家开展合作项目,研发比较"高大上"的品种"设施草莓",叶正文改行研究草莓。在后来成为"中国草莓之乡"的青浦赵屯(现并入白鹤镇),最早种的草莓就来自那个中日合作项目,老叶又成了沪上最早开展草莓种植的专家。1997年,他主持的论文《草莓延长工艺期的研究》获得上海科技"星火奖"。

  草莓开花结果后,叶正文又将主攻方向转为桃树。当年的"小叶"成了"老叶",在果树育种栽培第一线,他又取得了丰硕成果:"锦香""锦园""锦秀""锦花"等不同成熟期的黄桃品种,不仅在沪郊奉贤、金山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的当家品种,而且在华东地区的推广面积也超过10万亩,年产值约3亿元。被誉为"中国锦绣黄桃之乡"的奉贤区青村镇,黄桃年产值就达6000万元,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浙江嘉善把黄桃作为当地农业经济的主业,果农收入比原来翻了近10倍,黄桃年产值接近亿元。奉贤区林业站的陆志兴举着一本叶正文组织编写的《奉贤黄桃》说:"这是我们奉贤果农的'圣经',种桃都靠它。如今奉贤黄桃已有近2万亩,亩产值从3000元,提升到最高1万多元,叶所长是我们名符其实的科技财神,更是我们的贴心人,他是在用心、尽心地帮助我们致富。和他合作,能得到真正的实惠,我们信得过他。"

  金山名产"皇母蟠桃"的成长,也离不开老叶和他的团队。他主持了关于金山蟠桃的三个研究课题,不仅解决了让果农头疼的"疮痂病",还育种成功早熟和晚熟蟠桃新品种,有效避开台风期对蟠桃结果的破坏。根据上海夏季高温高湿、市民喜食甜果的特点,叶正文又培育出早熟甜油桃品种"沪油002""沪油004""沪油018"等,深受市民喜爱,还进了中南海。

  叶正文告诉记者,一个果树品种育成,往往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这是一项需要扎根大地、耐心侍候的工作。林果所的老前辈们为我们打好了基础,我只是接好他们的班。近年来,包括桃、梨、草莓在内的17个品种通过上海市新品种认定,10个新品种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并通过初审,叶正文他们参与研究的果树新品种与新技术辐射面占市郊果树面积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