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新农合12年发展 农民就医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26.03.2015  11:42

  3月26日消息:“如果放在以前,我这条老命恐怕早没了。”家住奉贤区四团镇拾村村的蒲大爷提起“新农合”,翘起了大拇指。三年前他患上尿毒症,每月血透费近1万元,这对于依靠1000多元养老金生活的老夫妻俩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如今,通过“新农合”补偿和民政救助,蒲大爷全年的实际医疗费用在1万多元,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在上海,像这样受益于“新农合”的农民不计其数,仅奉贤区就覆盖了近10万人。奉贤区卫计委新农合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农合制度让农民有钱看病,敢于看病,彻底改变了以前农村“小病扛,大病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局面。今年,上海通过搭建市级平台,做到新农合基金统一预决算管理、统一账户核算、统一业务管理、统一筹资标准、统一保障待遇,农民的受益面还将进一步扩大。

   新制度实现“专款专用

  2003年,为了减轻农民就医负担,根据国务院相关精神,本市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当初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奉贤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回忆说,“2003年之前,也有农村合作医疗,但由于筹资规模很小,制度不完善,报销比例很低,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之所以冠以“新型”两字,就是要与之前的制度有明显区别,让广大农民真正受益。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尽管有相关文件精神,但是如何筹资、报销比例如何确定等等,需要每个区县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既要保障参保农民的利益,又要确保基金能持续运转。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初信息系统还没那么发达,通过翻阅大量之前的农民就医资料,再经过复杂的统计分析,探索建立了一套新农合管理制度,规范了新农合基金的使用,实现“专款专用”,管理运行经费纳入区、镇两级财政年度预算,保证基金全部用在参保农民就医之上。

   筹资水平逐年提高

  一张统计报表显示,近10年来,奉贤区、镇两级财政对新农合的投入持续增长,筹资水平逐年提高,人均筹资由2003年144元提高至2014年1600元,今年在市级统筹后,更是达到1800元。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农民个人缴纳2003年为66元,2014年、2015年均为320元,但区、镇两级政府资助资金由2003年的人均30元,提高到了2014年的1160元,今年为1195元,年均总投入超亿元。

  筹资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是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农民在村卫生室、一、二、三级医疗机构门诊补偿比例分别达到80%、70%、60%、50%;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分别达到80%、75%、50%;尿毒症、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和重症精神病等门诊大病按照住院补偿政策执行。大病减贫救助(二次补偿)全年最高救助限额达到15万元。今年市级统筹后,新农合大病救助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将更大程度减轻患重大疾病参合农民的就医负担。

  同时,为方便参合农民就医,从2007年起,奉贤卫计委在全区各镇(开发区)建立了25个新农合结算服务点,实行医疗费用补偿结算电脑化;从2012年起,区内所有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全面实施持新农合社保卡就医实时报销。

  “相对于其他区县,奉贤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但是区委、区府在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上毫不含糊。建立健全区、镇两级新农合管理网络,明确各部门职责。每年还以文件形式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并纳入各镇、社区、开发区年终绩效目标考核。”奉贤区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再为看不起病发愁

  “现在我们和城里人一样,不再为看不起病而发愁。”记者在采访时,参合农民几乎发出了同样的感叹。

  庄行镇长堤村农民平阿姨告诉记者,去年12月,自己因患脑血管瘤进行手术治疗,除去自费部分后的医疗费为22万元。老夫妻农保退休,老伴患高血压长期服药,上有88岁父亲,家庭经济非常困难。手术后,区新农合给予报销17万多元,报销比例近80%,其余个人自付部分再通过与民政联动救助3万元,大大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如果没有新农合,动这样的大手术想都不敢想。”平阿姨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南桥镇江海村农民袁师傅,因患丙型肝炎10余年,无法参加工作,其父亲身患脑梗需长期治疗,孩子尚在上学,家庭经济负担很重。去年他医疗费用支出7万元,区新农合报销5.2万元,其余自付部分再通过与民政联动进行救助,最终个人承担了1万多元。

  “2003年,我们还上门挨家挨户做工作,劝农民参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好处,每年到了规定时间,就会主动参合。”据介绍,奉贤新农合连续多年应保尽保率100%。

  图为杨王村卫生室里,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陈淑英在为村民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