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暴雨不用再"看海" 三个区域试点建"海绵城市"

22.10.2015  09:33

  图片说明:2015年8月24日,上海,小区大堂灌满了水,居民出入只能靠翻窗户。

  为了应对极端天气、提升城市防汛能力、合理利用雨水资源,上海市正研究制定推进建设海绵城市的实施意见, 并选择浦东临港地区、松江新城和普陀桃浦地区作为三个区域作为试点先行。 在10月21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顾金山表示,到2020年,上海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望基本形成生态保护和低影响开发的雨水技术与设施体系。

  记者了解到,“海绵城市”源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顾名思义,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顾金山表示,这两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在城市“看海”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是由于天气变化带来的强对流天气以及极端天气增多,同时也说明城市原有的标准体系以及当前应对城市防汛特别是暴雨能力建设体系方面还有差距。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围绕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整个城市的防汛能力,同时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他透露,目前上海正在研究制定推进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由于上海地下水位比较高,不透水路面的面积比较大,而上海又是以黏土为主,土壤的下渗率比较小。根据这些特点要研究制定适合上海这座城市特点的海绵城市的标准体系。 在此基础上,上海对海绵城市建设在规划、建设上要进行统一部署,结合郊区新城、六大重点功能区域、五大转型区域和成片开发区域的建设推进。新建城区和旧区改建地区的情况不一样,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法也不一样,需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实施意见进行指导。上海也选择了浦东临港地区,以及松江新城,普陀桃浦地区等区域开展试点,通过试点完善标准体系和实施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在全市铺开。

  海绵城市建设中涉及的指标很多,顾金山介绍,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试点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80%的降雨尽量蓄存利用,其余20%通过传统方式排放。在老城地区,通过试点和改造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达到这个标准,推进海绵城市的工作量还是非常大的,到2020年,希望上海海绵城市建设能基本形成生态保护和低影响开发的雨水技术与设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