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能否“员工制”“职业化”

22.07.2014  00:04

  申城约3万人的养老服务队伍呈现“三高三低”状态——

   (新民晚报) 目前,本市已培育了一支约3万人的养老服务队伍。但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均呈现“三高三低”——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学历水平低,年龄偏高。

  养老服务如何借助“员工制”“职业化”破解“三高三低”?

  外来务工人员是“主力”

  市福利行业协会对养老从业人员状况的调查表明,截至2013年底,本市养老机构共有23877名从业人员,女性占比77.14%,外来务工人员是从业主力。

  市民政局老龄事业报告则显示:目前,申城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服务仍然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尚未形成高、中、低不同层次服务的完整梯度分布,面向失智、失能、临终老人的专业性照料服务,以及面向特殊老年群体的个性化服务尚未普及。

  同时,服务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呈现“三高三低”: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学历水平低,年龄偏高。

  值得关注的是,在申城“9073”的养老格局中,7%的困难老人经过评估后,接受由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员一度多为4050人员,近年来,伴随4050逐步接近退休年龄,岗位越来越多地由外来务工人员替代。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员多由中介公司介绍,‘中介制’的从业方式碎片化,缺乏系统管理,从业人员流动性过大,也就在所难免。”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说。

  推进家庭服务机构转型

  截至今年6月底,本市共有28.6万名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稳定养老服务队伍,居家养老服务员从业如何从“中介制”向“员工制”转变?换言之,本市如何完善鼓励发展家庭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家庭服务机构逐步转型?去年,市人大代表卜缨就此提出书面意见,建议积极引导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从“中介制”向“员工制”转型,这个建议由市人保局采纳并已开始探索。本市“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家庭服务机构建立“员工制”——

  ■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给予3年免征营业税的优惠;

  ■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吸纳经认定的本市就业困难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

  ■本市大龄失业人员、协保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员工制家庭服务业实现就业,给予相应的就业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但是,建立“员工制”意味着服务机构的用工成本会大幅提高,很多老人将难以承受高昂的服务费用。因此,包括“居家养老”在内的家庭服务机构迫切需要财力支持。去年,静安区区级财政已尝试拿出70万元补贴居家养老服务,专门用于提高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收入。

  养老服务队伍将“扩容”

  随着养老服务需求增加,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已明显滞后。张雅玉等多位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养老从业人员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

  市民政局答复:“十二五”期间,本市积极研究养老护理员报酬行业指导价,加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还将会同人保、财政、教育等部门共同研究人力资源储备、培训和激励机制,从用工机制、待遇保障、职业培训、学科建设等方面支持鼓励,提升专业化水平,力争形成10万人的专业养老服务队伍——

  ■在大中专院校、职业专科院校等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养老护理专业人员和师资队伍。

  ■财政部门研究养老护理人员岗位补贴。目前,部分区县已经对持证率提出要求,有的区县已经实施岗位津贴、工龄补贴等办法,来推动行业人员队伍建设。

  ■人保部门建立完善职业培训、实训基地等。目前,本市已将“养老护理员工种”纳入职业培训补贴目录。家政服务人员参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能力或技能等级培训后,经鉴定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的培训费补贴。

  而在这些计划、规划付诸实施之前,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外来务工人员已是申城养老从业“主力”,如何让他们有动力不断提高服务技能,让有资质、有能力的从业人员留下来、做下去?

  “可否将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作为‘紧缺人员’?”孙鹏镖说,如果公租房、子女入学、社保等一系列与“体面就业”相关的保障,都有了明确说法,就不愁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本报记者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