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6.05.2015  12:51

斯坦福大学的科技产业园扩展出了全球科创中心硅谷,麻省理工的师生创业公司延伸出了128号高科技公路。在上海,大学这个创新池,同样是水满则溢。  

地处黄浦江第一湾内的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占地四五千亩,是沪上最大的单体校园。它的周边,何时溢出一个“环交大”创新创业圈?答案是:就在此时。日前,闵行校区的西北侧,名为“零号湾”的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边建设、边入驻。这里5万平方米面积的日租金水平,只有市中心的十分之一。不仅首批大学生创业团队享受起零租金办公场地,教授团队也在打破校园围墙“街面房开店办厂”。  

加之交大东南侧的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紫竹国际教育中心,创新创业者们在此画出了一个大圈。  

好鸡蛋,总要破壳而出

董樊丽是上海交大材料学院院长助理、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她走出材料学院,走出闵行校区西门,过了一条马路——只有几十米的距离,便进了沧源科技园大门,也就是“零号湾”所在地。  

材料学院属于科技成果“高产区”,不少团队都有可以市场化的好项目。不过,校区用地是无法注册企业的,而且校内实验室也不是为大型设备设计的。为此,董樊丽正代表学院物色理想的转化场所,包括张江、临港等地也在考虑范围内,但隔壁邻居“零号湾”似乎是更不错的选择。这里,不仅有科技园区的基础、中试放大的条件,而且便于教授分身两处,同时还受到高校“创新气场”影响,“这种氛围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对我们很重要”。  

与董樊丽一起来“探路”的,还有船建学院的研究生彭冬。他来自一个院士领衔的团队,凭借桥梁无损探伤的成果,在一年多前创业了。不过,企业注册地不在交大周边,不在上海,而在南京。彭冬直言,当地办公免费、地税全返,这些优惠政策太诱人了。但他们的实际根据地还是在校区,不得不每月往返沪宁两三次之多。  

彭冬他们身边的创业伙伴,还有不少是从本地高校投奔外地的,主要是往苏浙一带走。彭冬说,“当时不知学校开辟了‘零号湾’,现在回来再看看,其实团队很期待能够就近创业。”  

高校有很多“宝贝”,藏不住也搁不起。许多师生们诞生了好想法——犹如一个孕育成功的好鸡蛋,总要破壳而出。 下转5版 (上接第1版)从前,交大徐汇老校区周边,也曾出现厂房改造、成果溢出的“大学墙外”现象,但如今徐家汇商圈已没有多少转化空间。而之前,上海交大参股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但这个传统园区的招商引资模式,不完全适合零起步的“初创业”。  

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创业学院院长朱健坦陈,“环大学”不能仅仅是物理空间的交集,更多应是物理空间之外的交集。“不止于某些校企之间的个体关联,是全面融合”。在他眼中,从闵行重新起步的“环交大”会是“快进版”的中关村创业大街。  

若即若离,或许才是佳境

比起董樊丽、彭冬,上海交大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绿色校园网”项目经理李春荣则自称为“先驱者”。她所在的团队跨汽车学院、电信学院等院系,包括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共80多人,校内外人员各有一半,共同致力于开发新能源车。  

之所以称为“绿色校园网”,因为他们从校园试点示范起步。目前全校教师已购100多台新能源车,大量停车场都配有充电桩。当然,李春荣他们的产业目标显然远远不止校内。  

事实上,他们已先行在闵行校区北侧剑川路上拥有生产线,这个地方属于仪电厂区,老师们惯称为“950号”。在此,他们通过产学研协作,为申沃、上汽等企业研发汽车电子产品,成为从产研院走出去的首个“教授企业”。  

而在“零号湾”,李春荣所在团队正筹办充电桩公司,提供新能源车辆配套服务。她透露,根据在校内建成的新能源车数据采集平台,他们掌握着导航信息、停车信息、充电信息等海量数据,这些基础数据库不仅能为基于绿色出行的智慧校园、智慧交通服务,还能为更多师生开发“互联网+新能源车”工具,创造创业机会和孵化平台。  

依托于学校,又不依赖于学校,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对多数师生来说或许是一种佳境。然而,“环大学”真正成圈,需要有人走得更远,也更加彻底。  

零号湾”A号楼内,张志刚在他的办公室发出电子名片:上海交大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信息官。朱健透露,按照本来想法,张志刚可以保留薪职、离岗3年。但最终,他们选择了“自掏腰包”投资入股。按“零号湾”千万元注资规模,其中20%可以向这支经营团队开放。  

所以,张志刚实际上已脱离了事业单位体制,也不再是什么挂职干部,而是真正成为“上海零号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运营人。他说,只有走出这一步,才能使用“市场的语言”与市场进行对话。“学校是师生的‘亲身父母’,但离开校园也不会是‘没爹娘的孩子’,因为学校边上也有一个属于他们的 ‘家’。”他相信,更多编制内的教师也会跟着“走出去”,就像李春荣的新能源车一样。  

校地联动,价值洼地掘金

正如张志刚的市场身份,“环交大”的驱动架构也是市场化的。“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校地联动,由上海交大与闵行区政府、上海地产集团共建。目前,学校和地方共同设立集聚区战略咨询委员会,双方副书记、副区长担任双主任,而地产集团则是董事长单位。  

论商务成本,这里绝对还是价值洼地,每日每平方米租金成本仅1.8元,加之水电等耗费也仅2元多。比起市中心商务区好几元、十几元的高成本,简直就是一座亟待升值的金矿。更有吸引力的是,入驻项目有机会享受“零成本”,而免租比例多少、面积大小、期限长短都经过市场化评审。  

冲着这些优惠,一批大学生创业团队成为最早的入驻者。来自工科院系的3个研究生宗琪、高祥、金结平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创业项目是“微梦想考研”,专事于学霸老师的远程在线辅导。面对考研大军,社会上多为政治、外语等公共科目的辅导班,而他们则聚焦在专业课辅导班,这正是高校不能开设的班。  

作为“过来人”,宗琪他们目前主要针对全国各地报考交大的考研者,召集二三十优秀学长,开出十来门课程,招来百余名学生,已实现现金盈利。他们说,教育品牌必须有实体公司,这里的商务楼给自己也给别人更“靠谱”的感觉。  

微梦想”考研还正申请创业基金,准备把业务拓展至同济、华理等工科优势院校。按照校内外协同服务协议,上海交大由创业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建立创新创业集聚区“创投导师库”与“创业导师团”,为入驻园区者提供个性化诊断和指导;同时,将集聚区内项目纳入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序列,并对接以伯黎创投基金、觉群基金等为代表的投融资机构。朱健表示,在传统园区提交创业项目,也许数月后才会得到创投机构评估,我们争取在10个工作日就安排创投导师和创业者面谈。而作为企业的零号湾创投公司也会适时择机“跟投”,按小比例入股,“输血造血”形成自己的盈利点。  

按计划,今年内这里将凝聚一支200人的创业队伍;明年底,面向全球汇聚约500位创业者,并建立稳态流动、动态调整的孵化机制;到2018年,“环交大”地带将聚集约5000名国内外创业者,成为有业界公认度、国际影响力的创业园区。朱健预计,根据交大每年万人毕业、千人留学的规模,将来此地半数企业可能都是海内外校友企业。校友对校内学科优势十分了解,更易于同教授们及其委托人产生良性互动。  

从零到一,就能从一到十。”当地政府也表示,在集聚区达到一定规模后,对“环交大”范围内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加快建设主校区方圆数十平方公里内的创业加速器和接力园,以及人才公寓等创业服务配套区域,跑好做大做稳的“下一棒”。  

来源:《解放日报》 2015.05.16 第01版 要闻  

原文: 零号湾:创新集聚区按下快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