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低技术”对疾病筛查意义

27.06.2016  09:50

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检查,一味重视技术的先进性,可能并不利于促进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昨天的“2016浦江儿科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教授、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沈晓明教授发表的主题为“低技术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的报告引发热议,该报告提醒大家关注“低技术”对儿童疾病筛查的意义与实用价值。    

针对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短缺的问题,今年5月,国家卫计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 《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富有效率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具体工作要求。    

本次论坛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召开,包括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裴正康教授、世界健康基金会总裁托马斯·肯尼恩博士、蝉联全美儿童医院排名第一的波士顿儿童医院副院长杰弗瑞·伯恩斯教授等海内外专家学者1000多人齐聚上海,就危害儿童健康的重大疾病、儿科联合体建设与分级诊疗等关键课题展开讨论。    

专家谈到,未来15年世界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将不仅在于儿童生存,更在于儿童的发展。公共卫生的干预减少了儿童死亡率,但环境污染,比如铅污染、空气污染、二手烟、粪便污染等,成为威胁儿童健康新的威胁。    

沈晓明教授谈到,医疗高技术层出不穷,不断推动医学的发展,但我们不能忽视“低技术”的重要性。这种忽视表现为:在临床实践中,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检查检验,而忽视了最基本的体格检查,在制定卫生政策时,强调对高技术的支持,而忽视对实用技术的支持,在评价科技成果时,重视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技术的实用性。他提出,“低技术”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档次低的技术”,而是指更易掌握、更易推广、实施成本更低的技术,通过“低技术”能筛查出人群中最普遍的疾病,并通过研究成果向公共政策转化,对儿童健康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由他主持的3项科研———儿童铅中毒、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睡眠研究均不涉及高技术,关键环节的突破也均依靠“低技术”实现,但3项研究在推动儿童整体健康上发挥极大作用。    

在上海,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加大对儿科的投入。目前,上海有179家医疗机构提供儿科诊疗服务,总床位达3600张,注册儿科医师3205人。“十三五”期间,上海将进行50个标准化示范儿科门急诊建设项目,新增1500张儿科床位,落实新生儿、儿童疾病筛查等12项惠民服务项目,加快委市合作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市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等10个创新提升类项目的建设,创新儿童健康服务模式。    

本次论坛执行主席、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江忠仪表示,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儿科界盛会,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对接国家卫生政策,配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筹建,提升我国儿科国际化发展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医疗联合体发展模式,把优质儿科资源向西部地区和本市社区基层辐射。    

来源:《文汇报》 2016.06.25 第03版 综合  

原文: 关注“低技术”对疾病筛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