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与清华大学共同举办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学术研讨会[图]

12.01.2015  20:53

2015年1月10日,“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开题报告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杰主持会议,文科建设处代表刘津芳出席会议并代表文科处发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20多位文学理论研究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学术探讨与思想交流。 

了更好地对课题的现状进行评估并对其未来的前景作出预测,课题组特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组召集人张江研究员担任专家组组长。张江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立项过程和意义,并对课题组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方面作出贡献表示肯定。 

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项目首席专家王宁教授作主题发言。他从历史角度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探讨了“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这一术语自1827年由歌德所创,是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将其作了扩展,使所有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也被包括进来,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运作规律的发现赋予人们以一种开阔的、超越民族国家视野的全球视野来考察世界文学。在当今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关于世界文学问题的讨论已经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世界主义话语的兴起而成为又一个热门话题。 

王宁教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研究作了细致梳理。他以马克思主义为基准,检省“西马”一些代表性人物的主要观点,清晰地论述了威廉斯、詹姆逊等人是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影响下对世界文学进行的研究。他列举了莫瑞提的《世界文学构想》、佛克马的《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问题》、戴姆拉什的《什么是世界文学?》、苏联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1980年代出版的力作《世界文学史》等著作等对世界文学的理解。谈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状况,王宁认为,自鲁迅以来,陈独秀、瞿秋白等人都有相关论述,尤其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世界文学的一种发展;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最近10年来许多中国学者对世界文学的重新关注和研究表明,世界文学必须包含中国文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组召集人陈众议研究员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上影响的逐步扩大,要让世界上的文艺理论家重视中国学者的立场和观点。当然,也要对自己在相关理论研究上与西方之间的差距有清醒认识,任何基础性的研究工作都要花大力气,世界文学迄今看来可能还只是一个愿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张政文研究员赞同课题的研究方向,认为课题研究准备充分,开题很系统。他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理论立足点非常重要,一个坚实的灵魂或者立足点才能把它们贯穿起来;要高度关注马克思对世界文学的期待是基于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而“世界历史”也有一个发展史的问题;关于一些具体作家作品,在何种意义上,用什么标准衡量才是“世界文学”的,这涉及到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他强调,课题研究不能停留在单一的知识性的完整描述层面,而需要在理论深度上有所创见,还要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一些诸如数据库建设之类的具体工作。 

会上,各专家就课题所涉关键问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探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辉教授认为,世界文学不只是一些文学文本,而且还有文学观念的历史发展。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成洲从世界戏剧的流传独特性强调其市场依赖性。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刘世生从语言学研究角度提出研究范围的限定问题和各子课题组的协调问题。其他一些与会专家提出,课题规模比较宏大,因此在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与理论核心观点的贯彻,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一套适合的数据库系统。 

会议最后,全体专家组成员一致认为:该课题的选取具有学术前沿性和文化急迫性;课题展开的思想与理论准备完备、充分;课题解决理论与学术重点与难点的技术路径有效而实际;课题的研究预期明确并富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文化普及性。希望通过课题研究,能够给学界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的系统的思想总结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