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桥"投资"微公益:36个项目16.7万 每人次不到10元

29.07.2014  08:33

  “3000元买来毛线,10个爱心妈妈编织成手套围巾,价值增长了3倍;送给108户独居老人、失独家庭和贫困学生,温暖了整个社区,这个效益是无价的。”金浦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袁志敏说的这项活动名叫“爱心一线牵”,是塘桥街道通过评审的益暖塘桥“微公益”项目之一。

  所谓“微公益”,是塘桥街道聚焦23个居民区、借鉴投融资模式来培育社会组织的一种社区公益新模式。“微公益”的钱来自塘桥民生基金,其中很大一部分由居民捐赠。在塘桥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宋春辉眼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微公益”模式,不仅激活了居民的公益热情,更成为居民自治的一个绝佳载体。

  人人皆可策划社区公益项目

  2010年初,沪上首个社区慈善基金——塘桥街道民生基金启动,其中一部分资金来源于“慈善公益联合捐”。居民们慷慨解囊后,很关心自己的爱心捐款用到哪里了。

  除了民政救助、扶贫,塘桥街道对民生基金的策划使用,在公益创投、公益大赛两大板块的基础上,去年又增加了“微公益”这一项。公益创投、公益大赛面向专业组织;而“微公益”的门槛降低了,塘桥社区的居民都可申请参与。

  很快,“微公益”路径成形:以居民区为单位,向社会组织活动中心申请公益项目;中心组织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评审,过关者可得到民生基金的“投资”3000元至5000元;项目实施之初拨付一半投资,项目进行到一半评审小组再度评估,获得好评者才能得到余下的一半投资。

  有一技之长的居民有用武之地

  “微公益”项目一上线,就受到热捧。不仅让拥有一技之长者觉得有了用武之地,还激发了更多居民的公益点子。胡木小区有三名爱乐者,得知有“微公益”项目后,他们申请了用音乐来协调邻里关系的项目。三人在小区活动室和文化广场做音乐义演,很快成为居民争睹的当红乐队。居民申报的40个公益项目,覆盖了各个年龄层——退休医生为居民开保健课,书法爱好者当小朋友们的书法老师,爱心妈妈们在邻里间传授育儿经验……相比公益创投,“微公益”项目申请的门槛放低,可要求未必就低。宋春辉说,想顺利拿到5000元“投资”,需要一份详细且去向明确的财政预算,光是写“公益项目策划书”这一关,就让很多居民头疼不已。

  项目申请成功后,还要接受居委会和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监督。有个“社区音乐大放送”项目,原定周周演,但没考虑到高温天或下雨天的影响,演出频率受影响。监督者就要求项目组调整时间计划,并做好提前通知。

  “花小钱办大事”激活居民热情

  去年下半年,益暖塘桥“微公益”项目共“投资”36个项目,16.7万余元分摊在1.7万余人次上,每人次平均不到10元。“花小钱、办大事。”宋春晖说,“微公益”项目参与者远远高于公益创投、公益大赛,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公益的热情。

  “微公益”在小区生根、开花、结果,塘桥社区的居委干部们发现,居民自治有了很好的载体和路径,开展活动更得心应手了。袁志敏就深有体会,如果是居委会布置任务,很容易走过场;而成为“微公益”后,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变高了。比如,公民道德教育项目获得4800元备用金,最终产生9个“金点子”活动,参与人次过万。

  今年下半年,“微公益”第二季揭幕,已确定的39个项目中不少已启动。去年获得好评的书法班、剪纸班得以享受“免评”待遇,继续开展下去。

  让宋春晖高兴的是,很多居民玩过“微公益”后,找到了做公益的感觉。有居民表态,“即使申请不到资金,我们也可以自己筹集经费来做公益!